犹太人:十二支派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以色列十二支派源自《圣经》记载的雅各(又名以色列)的十二个儿子。这十二个儿子分别是:流便、西缅、利未、犹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亚设、以萨迦、西布伦、约瑟(分为以法莲和玛拿西)、便雅悯。其中,约瑟的两个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各自成为一个半支派,而利未支派作为祭司不参与土地分配,因此实际上形成了十二个支派。

这十二支派构成了早期以色列人的核心群体。公元前11世纪,大卫王统一了这些支派,建立了以色列王国。然而,王国在所罗门王死后分裂,北部十个支派组成了以色列国,南部两个支派(犹大和便雅悯)则形成了犹大国。这种分裂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前722年,亚述帝国灭亡了北国以色列,并将大部分居民流放。这一事件导致了著名的“消失的十支派”传说的产生。

然而,“消失的十支派”真的消失了吗?事实上,有一群人自称是北国以色列的后裔,他们就是撒玛利亚人。撒玛利亚人主要分布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郊外的霍伦和巴勒斯坦的那布鲁斯。他们信奉耶和华,阅读摩西五经,保留了许多与犹太人相似的传统。

撒玛利亚人的存在引发了关于他们身份的争议。犹太人传统认为,撒玛利亚人是亚述帝国迁移来的外族后裔,而非真正的以色列人。但撒玛利亚人坚信自己是以色列北方支派,尤其是约瑟家(以法莲和玛拿西)的直系后裔。这种争议反映了两个群体之间复杂的历史关系。

撒玛利亚人的历史充满了艰辛。在罗马时期,他们遭受了严重的迫害,人口大幅减少。到了伊斯兰征服时期,撒玛利亚人更是面临灭顶之灾。然而,这个弱小的民族却奇迹般地存活了下来。今天,撒玛利亚人的人数约为700人,他们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传统和信仰。

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历史不仅反映了犹太民族的复杂性,也展示了人类历史中族群认同的演变。撒玛利亚人的存在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比简单的二元对立更为复杂。在现代以色列,撒玛利亚人被视为犹太人的兄弟,享有与犹太人相似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包容性的态度或许是对这段复杂历史的一种和解。

十二支派的故事告诉我们,族群认同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它提醒我们,在探讨族群关系时,需要超越简单的血统论,关注更深层次的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在这个意义上,十二支派的历史不仅属于犹太人,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