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在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公里处,有一处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奇观 - 鸣沙山月牙泉。这里,金色的沙丘与碧绿的泉水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沙漠画卷。月牙泉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泉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弯曲如新月,素有“沙漠第一泉”之称。
月牙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据专家研究,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其所处的地质结构、低洼的地形条件和区域性地下水位较高等因素。300万年以来,由于构造的上升和沉降运动,使党河和西水沟不断形成和发育,并使南部山区大量的碎屑物质源源不断地被搬运到盆地中沉积下来。低洼的地形条件为月牙泉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条件。大约1万年前,区内气候逐渐趋于干旱,风积、风蚀作用加强,最终形成了鸣沙山和月牙泉这一美丽奇特的现代地貌景观。
然而,近年来月牙泉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月牙泉水位最大水深由10米左右降至0.9米。2001年初月牙泉解冻后水位急剧下降,泉中间出现几十平方米的沙底,形成一块“小岛”,使月牙泉的声誉大打折扣。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因素,如气候干燥导致的高蒸发量;二是人为因素,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和农业用水量的增加。
面对这一情况,敦煌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月牙泉。他们推出了“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打井”的管理办法,并加大了对滥垦乱开荒地、无序移民和非法开采地下水的查处和打击力度。同时,敦煌市还计划发展高效节水农业,配套高新节水技术;逐步关闭部分农用机井,减少对地下水的抽取;并对城乡人畜饮水和生产经营性用水限量予以供给。
月牙泉不仅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文化的瑰宝。自汉朝起,月牙泉就是游览胜地,唐代已有船舶和泉边庙宇。泉南岸原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包括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月牙泉在丝绸之路中的重要地位,也彰显了它作为自然与文化交融典范的独特魅力。
鸣沙山月牙泉,这处沙漠中的绿洲,不仅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每一寸土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这处“沙漠第一泉”永不干涸,永远闪耀在敦煌的沙海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