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到底修道是得还是失?

发布时间:2024-09-18

1

少则得、多则惑?这又是何种道理?少与多是对立的,得与惑更是互相对应。

少与得息息相关,多则容易生惑。

少则得多,则是探讨“为学之道”。“为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而更是追求“为道”。

简单而言,“为学”的核心在于“为道”,而“为道”也可以视作“为学”。

若心向道,则“为学”和“为道”并非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

如何理解“少”?少并非是视野的狭窄。

那些有道之士虽可穷阅天下万物,仍然能够称之为“少”;而即便是见多识广之人,只要不能洞悉大道,亦难以明了“少”的含义。

少并非数量上的“小”,道无大小之分。

真正的道是至大且又至小,非至大与非至小的结合。

道遍布万物,无论其大小,均包含于道之中。

世界上存在至大的、至小的,又或非至大的、非至小的万物,皆不例外。

少不是小,而是不拘泥于大小之间的执念。

不执着于大小,方可理解“少”。

少并非表面上的“浅”,深与浅的区分往往并不如大小那般明显。

理解“少”的深度在于与道的契合。

合乎大道则为深,违背之则显浅。

所以,少的定义并不是局限于狭窄、不大、不深。

心若少,则世界也暂时显得少,反之,世界便广阔、庞大而深邃。

这使得心灵接近了道的真谛。

2

那么,何谓“得”?修道究竟是得还是失?在常人的理解中,得到与失去是对立的,相互制约。

但从道的角度看,得与失则是相辅相成,失去也是一种得,得亦是失。

双失方能双得,双败才能双赢。“得”不是简单的拥有,而是德的体现。

天下万物中,唯有得道才能真正获得一切,若不得道,则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任何东西。

得道即成道,成为道的一部分,成为道的具体表现。

在天地之间,只存在一个道,如何能够说少呢?阴阳互化永远在道之中运行,何来之少?一切万物皆由道生成,又何尝是单独存在的?

若以道的视角观察万物,便知“少”的真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理解,只有在无执念的状态下,才是真正的学习。

即使书籍再多,若终究觉得所学无用,那真正的学习也未曾发生。

知识多了未必有益,反而是人对知识高度执着。

心若始终当作无知,则知识之多又何足道?功名利禄又算什么呢?最终归于一瞬烟火,化为虚无。

关键在于体验。

经历即为道,且道在时时刻刻流动。

无论成败,其实都在于道的过程中,成与败本不妨碍真正的道。

3

世间的惑又算何?世人长期困惑于外物,惑于内心,以致于难以分辨内外。

惑并非完全的无知,若是完全无知,还未曾感到惑;反而是因知而惑,因了解而生的迷惘。

得是向内收束,惑则向外扩散。

得者清楚区分其所知,而惑则处于模糊之中。

得以明了万物,若不执着于其知,无论外人如何看待,皆自觉“无知”。

这种知而不知正是在道之内,接近于道。

而惑者自以为知,然而这并非真正的知识,越是知晓,其实越惑。

得者有一定的认知状态,惑者则是迷失中的不知者。

通过对“不知”的理解而逐渐迈向真正的知,这就是学习。

由知入不知,最终实现对真实的理解,即为得。

学习是为了接近大道,惑则是偏离。

真正的道是自然的流动,少与得是其正向,而多与惑为其反向。

两者虽相互对立,但依旧统一于道之中。

追寻道的过程中,困惑是常态,唯有经过少的体悟,方能达到真正的得道。

认知惑方能更接近道,世间人人或多或少皆有困惑,懂得自己的困惑者,才是向道之人。

掌握“少”的智慧,心怀道则不偏离方向,行道自能获得至美、至大、至公的境界,亦不可再增加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