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中国,地铁建设如火如荼,但盈利却成了老大难问题。据统计, 2022年全国32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中, 扣除政府补助后仅5个城市实现盈利。 北京地铁亏损高达240亿元,杭州、重庆等城市亏损超过80亿元。 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地铁运营模式的深度思考。
地铁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是导致亏损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例,2022年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主营业务成本达115.55亿元,其中人工成本占比超过一半,达到60.67亿元。此外,直接修理费、电力、安检等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城轨协会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成本(不含大修更新)的中位数为1126.15万元/公里 ,进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广深等城市更是超过1500万元/公里。
高昂的建设成本也是地铁盈利的一大障碍。 目前, 国内地铁每公里单位造价已从5亿元上升到7亿-8亿元 ,一线城市线路甚至超过10亿元/公里。以上海地铁19号线为例,工程总投资938.89亿元,线路全长约46.2公里,平均每公里投资达20.32亿。
面对如此巨大的成本压力,地铁公司要想盈利可谓难上加难。然而,仍有少数城市地铁实现了盈利,它们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香港地铁是全球少数几个实现盈利的城市地铁公司之一。 其秘诀在于娴熟运用了“轨道+物业”的TOD模式。港铁2022年财报显示,公司营收478.12亿港元,归母净利润达98.27亿港元,同比增长2.9%。其中物业发展业务除税后利润达到了104.8亿港元。
内地城市中, 武汉地铁和深圳地铁也成功运用了TOD模式。 2022年,武汉地铁归母净利润为15.7亿元,扣除补助后仍有14.83亿元盈利。深圳地铁则通过“站城一体化”项目实现营业收入160.48亿元,占集团总营业收入的66.94%。
除了TOD模式, 上海地铁还开辟了多元化收入来源。 其2022年财报显示,融资租赁与商业保理业务贡献最大,营业收入达0.76亿元,占全年营收的22%。此外,上海地铁还布局了光伏产业与充电桩产业,新能源公司在2022年度营业收入为0.28亿元,同比增长74%。
然而, TOD模式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房地产开发,如果城市房地产市场不活跃,这种模式的盈利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地铁公司还需要根据自身特点,探索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
对于已经建成地铁的城市,应该学习成功经验,努力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而对于尚未修建地铁的城市,则需要谨慎评估自身的发展水平和需求,避免盲目跟风。毕竟,地铁建设是一项巨大的投资,需要长期的规划和投入。
总的来说, 地铁建设与运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保证公益性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运营模式,提高效率,才能实现地铁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