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辽源市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地处东辽河、辉发河上游,因东辽河发源于此而得名。这座总面积5138.72平方千米的城市,虽然在吉林省中面积不算大,但却拥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历史底蕴。
辽源市的地理环境可以用“五山一水四分田”来概括。它地处长白山区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以丘陵为主,间有少量低山。这种地形地貌不仅塑造了辽源的自然景观,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资源禀赋。辽源市属半湿润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5.4℃,年平均降水量666.5毫米。这样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
地理环境对辽源市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早在青铜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清朝康熙年间,辽源境内被辟为皇家“盛京围场”,成为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1902年弛禁后设立县制,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丰富的煤炭资源曾让辽源市一度繁荣,但也因此陷入了“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因煤而衰、因煤而转”的发展困境。
面对资源枯竭的挑战,辽源市自2003年起开启了转型发展的道路。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3-2007年是突出经济转型、致力于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阶段;2008-2015年是突出全面转型、致力于协同发展的阶段;2016年至今则是突出创新转型、致力于转型升级的阶段。
在转型过程中,辽源市逐步形成了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医药健康、纺织袜业等多元化产业格局。201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5.25亿元,比2003年增加了683.64亿元,翻了9.4倍。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从2003年的13.6:33.1:53.3调整为2016年的7.7:57.3:35.0。
辽源市的转型经验表明,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培育新兴产业、优化营商环境、加强科技创新,辽源市成功实现了从单一资源依赖到多元化产业支撑的转变。未来,辽源市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打造成为吉林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增长极。
辽源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地理环境虽然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真正决定城市命运的是人们如何利用这些条件,如何在变化中寻求突破。从资源枯竭到产业转型,辽源市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为其他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