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最爱,儿时那块“叮叮糖”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叮叮……叮……”这清脆悠远的声音,曾是无数70后、80后的童年记忆。每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孩子们就会兴奋地跑出家门,围在小贩的摊位前,眼巴巴地望着那块晶莹剔透的白玉——叮叮糖。

叮叮糖,又名麦芽糖,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甜食。它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需要经过浸泡小麦、发芽、切碎、焖煮糯米、发酵、煎熬等多个步骤。最令人惊叹的是最后的拉糖环节:将黄色的原糖挂在桃木钩上,通过纯手工反复拉制,才能变成我们熟悉的洁白晶莹的叮叮糖。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活,更是一种体力的考验,非熟练工匠难以完成。

对于许多70后、80后来说,叮叮糖不仅仅是一种甜食,更是童年最甜蜜的回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花5毛钱买上一袋叮叮糖,就是最幸福的事。即便它刚入口时只有满满的面粉味,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尝出麦芽糖的甜香,即便它黏牙到让上下牙都分不开,孩子们对它的喜爱依旧有增无减。因为叮叮糖不仅满足了味蕾,更承载了无数美好的童年时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叮叮糖在现代社会中的处境却日益艰难。面对琳琅满目的现代糖果,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再青睐这种传统甜食。加之机械化制糖的冲击、销路受限、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因素,许多传统的叮叮糖制作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以云南祥云县梁营村为例,这个曾经有20多户人家从事传统麦芽糖加工的村庄,如今只剩下三四户还在坚持这项技艺。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叮叮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2015年,梁营村麦芽糖制作技艺被列入祥云县非遗保护项目名录,传承人梁加升也被评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通过互联网的传播,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重新认识并喜爱上了这种传统甜食,让叮叮糖不仅走出了祥云,还赢得了更多回头客。

叮叮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甜食的兴衰史,更是一段关于乡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动人篇章。在现代工业化的浪潮中,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情感的传统技艺。每一次品尝叮叮糖,都是在回味一段美好的童年,也是在传承一种珍贵的文化。或许,当我们再次听到那熟悉的“叮叮”声时,心中涌起的不仅是甜蜜的回忆,更有一份守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