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能被轻易绕开?部分App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部分App的未成年人模式形同虚设,存在诸多漏洞。 近日,《法治日报》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未成年人可能接触到的App并未设置青少年模式;有的平台虽设置有青少年模式,但实际操作中,未成年人却能轻易绕过限制进行游戏、充值;还有部分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为获取经济利益,想方设法架空青少年模式。

未成年人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设置不明显,容易被忽视。 以QQ和微信视频号为例,青少年模式隐藏在“我-设置-通用”或“我-设置”功能里,部分消费者甚至需要通过搜索教程来进行设置。

内容低幼化,无法满足青少年需求。 开启青少年模式后,很多平台视频内容存在低幼化的倾向。例如,西瓜视频向青少年推送的以动画片为主,快手客户端向青少年推送的多为手工制作、简笔画、萌宠等视频,这些内容与初高中阶段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和娱乐需求不相符。

身份认证不严格,容易被绕过。 一些平台虽然需要实名认证,但是程序并不严格,只需输入家长姓名和身份证号即可认证,无需进行人脸识别,这让孩子能够轻易避开青少年模式的限制并进行高额充值。

功能受限,影响正常使用。 在青少年模式下,一些App的功能受到限制,如无法搜索、无法观看已收藏的内容等,这影响了青少年的正常使用。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平台追求商业利益,缺乏改进动力。 在互联网企业的考核体系中,“青少年模式”的实施情况并不是一个刚性考核指标,这就导致企业缺乏改进动力。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惩治体系。 目前对于未成年人模式的监管惩治体系还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执法。

技术实现存在困难。例如,人脸识别技术虽然已经成熟,但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隐私保护、用户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专家建议:

完善身份认证机制,如引入人脸识别。 这可以有效防止未成年人通过虚假身份信息绕过限制。

优化内容推荐,满足不同年龄段需求。 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应协同开展内容建设,以未成年人和家长的真实需求为出发点,明确内容的类型、数量、更新频率等标准,用优质有趣的健康内容吸引未成年人用户。

明确平台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加快《移动互联网未成年人模式建设指南》的制定实施,明确网络平台应当向不同年龄段青少年提供怎样的内容;职能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领域的监管,加大对违规企业的惩治力度,以倒逼平台优化和落实未成年人模式。

建立游戏、影视等分级制度。 通过分级制度的建立,既满足成人用户的上网需求,又保护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给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上网空间。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不能仅依赖技术手段。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培养其良好的上网习惯;学校应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各界应共同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