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是中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之一。这个位于湖北省大冶市金湖街道的遗址,自1973年被发现以来,就以其独特的价值吸引了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关注。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采冶历史可以追溯到3300多年前的商代中期,一直延续到西汉,持续时间长达千余年。遗址占地面积约250万平方米,包括7个古代露天采场和18个地下采区。考古发掘清理出数百口竖井、斜井、盲井和百余条平巷,其中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矿井开采深度约为地下20—30米,战国至汉代的矿井开采深度约为地下40—50米。
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国矿冶乃至世界冶金史的空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我国青铜文化研究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也为我国考古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遗址出土的文物包括铜斧等生产、生活用具一千余件,以及35枚春秋时期矿工脚印,解决了古矿冶遗址多年来“见物不见人”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博物馆新馆于2023年6月建成开放。新馆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开设多个特色展厅,馆藏文物近1万件,陈列精选展品703件套,珍贵影像420余幅。展览在构思、内容和形式上坚持“三个创新”,实现“三个突破”。
在展览构思上,新馆采用了馆内展览与馆外考古遗址公园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展览的创新性和独特性。展览内容不仅展出了铜绿山出土的古代采冶文物标本,还展出了如曾侯乙编钟、盘龙城青铜鼎等与铜绿山铜锭的铜元素高度一致的青铜器复制品,体现了展览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在展览形式上,新馆充分利用了AR扫描识别技术、油墨导电互动投影、合成抠像系统、裸眼3D等数字技术,增强了展览的艺术性和互动性。例如,大厅拾级而上的600多平方米大型铜雕塑墙,以及场景“考古工作者的一天”,都极大地提高了展览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不仅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中国矿冶考古的先河。它的发现解决了中国青铜文明铜原料的来源问题,证明了中国青铜文化是一部完整独立的发展史。遗址所蕴含的“不怕牺牲、千锤百炼、追求创新、不断超越”的矿冶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大冶人不断奋斗和创造。
在新时代,大冶市正努力将矿冶文化和矿冶精神融入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从治山、治水、治土、治气开始,全面打赢“呼吸保卫战”,为绿色发展腾出环境空间。同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不仅是为了传承历史,更是为了启迪未来。它所代表的创新精神、争先精神和工匠精神,将继续激励着人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