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事故应急池是化工企业等高风险行业的重要环保设施,用于收集和储存事故状态下产生的污染水,防止其进入外环境造成污染。然而,许多企业对事故应急池的建设与管理仍存在困惑。本文将从建设必要性、建设要求和管理要点三个方面,为您全面解析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和管理要点。
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八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在应急状态下应当采取隔离等应急措施,防止水污染物进入水体。《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4号)第九条也明确要求企业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漏物质、消防水、污染雨水等扩散至外环境。
从环保角度来看,事故应急池是控制事故废水蔓延的重要设施。在实际事故处置过程中,通过事故应急池收集事故废水,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由事故引发次生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概率,保障环境安全。
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地下式设计:根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和《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GB50483-2019),事故应急池宜采取地下式,以便事故废水重力流排入。
容积计算: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根据发生事故的设备容量、事故时消防用水量及可能进入应急事故水池的降水量等因素综合确定。具体计算公式为:应急事故水池容量=应急事故废水最大计算量-装置或罐区围堤内净空容量-事故废水管道容量。
位置选择:事故应急池应设置在地势较低处,确保事故状态下能顺利收集泄漏物和消防水。同时,应考虑下游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和极端天气情况,合理设置事故排水收集设施的容量。
事故应急池的管理同样至关重要:
日常保持空置:为保持足够的事故水缓冲容量,事故应急池应保持常空状态。非事故状态下,确需占用事故应急池时,占用容积不得超过1/3,并要及时腾空,且应具备在事故发生时30分钟内紧急排空能力。
严禁挪作他用:事故应急池不得与初期雨水池混淆使用,也不得挪作调节池。应严格区分事故应急池和初期雨水池的功能。
定期检查维护:应定期检查事故应急池的结构完整性,确保无渗漏。同时,要保持排水设施畅通,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收集和储存事故废水。
应急预案制定:企业应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事故状态下事故应急池的使用流程和管理要求,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响应。
事故应急池是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合理的建设和规范管理,事故应急池可以有效控制事故废水的扩散,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风险。企业应高度重视事故应急池的建设和管理,将其作为履行环保责任的重要举措,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