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5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 文化遗产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传统村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村落正面临着被拆除或荒废的命运。如何在现代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统村落是我国农耕文明的珍贵遗产,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自2012年起,我国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开展调查和保护工作。然而,保护现状仍不容乐观。 以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沙井街道三津村为例 ,这个有着近700年历史的古村落虽然保留了200多栋明清古建筑,但只有十几处被列入保护名录。大量未被保护的古建筑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损毁。
此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古村落面临着被拆除或改造的命运。浙江龙游县大街乡横坑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个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如果选择公寓安置或货币安置,就意味着原有的老房屋将被拆除,这对村落将造成不可逆的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松阳县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 ,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
松阳县采取了“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保护模式。县政府整合各类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民居修缮给予50%的补贴。以陈兴明家的老屋为例,原本需要13万元的修缮费用,政府补贴了6.5万元,陈兴明自己只花费了2万多元,其余通过投工投劳和搜集材料来解决。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资金难题,还调动了村民参与保护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 松阳县采取了“活态保护”的思路 ,没有将原生居民赶出村庄,而是让古村落成为村民和谐生活的场所。以西坑村为例,通过发展精品民宿,不仅保护了古村落,还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丁永长利用自家老房子创办的民宿,年收入可达百万元以上,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
松阳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化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关键在于找到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文化遗产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更在于其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正如一位专家所言:“ 文化遗产不仅要注重对其整体环境和原有历史风貌的保护,更要注意保护贯穿于其中的历史文脉和珍贵的人文元素 。”
其次,要创新保护模式,探索“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多元参与机制。政府要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村民要积极参与保护,社会各界也要给予关注和支持。
最后,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让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等方式,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促进了经济发展。
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脉,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在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如一位学者所言:“文化遗产不仅记录着我们的过去,而且存在于今天人的生活中,它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有益的参考。”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智慧和精神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