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1
脑部被称为上丹田,作为精髓的汇聚之地;这里又被称为气舍或泥丸宫。
心脏位置则是中丹田,属于神能的集中地,亦称神舍,绛宫。
少腹部为下丹田,是精气的积聚处,另外的名称为精舍或生宫。
三关分别为脑后玉枕关、身中夹脊辘轳关和水火之际的尾闾关。
元鑫子曾说:意守少腹可培育元丹,丹炉火炽贯穿三关,精炼气息直上昆仑,绛宫以温养神明而虚幻。
养生者称之为精、气、神的居所。
元李治在《敬斋古今黈》中提到:“三丹田,精、气、神之舍。
下丹田是关元精之舍;中丹田是绛宫神(元气)之舍;则上丹田是泥丸为气(元神)之舍。”
上丹田位于头部,另有称作性宫、泥丸宫或玄关等。
它是生命信息传感的中枢,若受损便会立即失去功能。
即便四肢健全,身体也会显得仿佛残缺(神之得以存藏的地方)。
这一地点被视为藏神之所,道家认为人的真性即元神藏于此,修炼上丹田的关键在于炼神还虚,使得本性从此显现,达到生命层次的超越。
实际上,这也激发了右脑的功能。
右脑底部包罗五感,可以认为是本能的五感,控制着自律神经以及宇宙波动的共振,且与潜意识有所关联。
右脑能以图像处理所接收的信息,能在瞬间完成大量信息的处理(如心算、速读等表现方式皆出自右脑)。
通常,右脑的五感受到左脑理性的压制,因此难以发挥其潜能。
而能够灵活运用右脑者能够通过听音辨色或浮显图像、嗅觉等。
心理学家称之为共感,正是右脑的潜能.
这便是道家中性命双修的象征。
2
中丹田位于心脏部位,具体位置在胸口膻中穴,即两乳连线的中点,亦称乳溪。
它属于天地人中的“人”之所在,心正立则是生命的根本所在,这里支撑着整个身体,包括脑部都需要从这里获得养分。
中丹田非常靠近肝脏,肝藏血,女性在练功时,以静养阴血为主,因此女丹功常要求女性意守乳溪。
中丹田内有胸腺,能够抑制衰老。
若长时间守护中丹田,胸腺分泌会更加旺盛,有助于防止衰老,达到驻颜养颜的效果。
在道家的上乘修炼阶段,中丹田是孕育胎儿的地方,胎儿将在此得到温养。
下丹田属于水,是生命的根源,元气则是由元精炼化所得。
先天元气藏于肾。
从道家真种理论来看,下丹田的位置接近肾(即水),这里“水源”充盈,而且与阳光(上丹田神光)的照射相辅相成,是先天气与后天气转化的枢纽,也是呼吸的根本所在。
因此在此处守护一些窍,可以培育元气。
三丹田分别被称为生宫、绛宫、泥丸三宫。
3
三关即为关卡,气流通过的困难之地。
在内丹修炼过程中,精气通行于此三关时,常会遭遇障碍,只有当气充足时才能通过,这便称为“一气撞三关”。
这三关通常被称为“后三关”,分别是脑后玉枕关、夹脊辘轳关和水火之际的尾闾关。
《寥阳殿问答篇》中提到:“人的尾闾,在尻背上第三节,丹书称之为尾闾关。
人的背脊二十四节,夹脊关此即在二十四节头尾之中,脑后骨处,有名曰风池,其窍最小而难以打开,这便是玉枕关,亦称铁壁。”
1. 玉京关
上关又称玉枕,位于枕骨粗隆上缘。
《金丹大成集》中称脑后为玉枕关。
玉枕关位于后脑两侧的风池穴之间。
通过此关可以上行至泥丸宫,完成任督二脉的畅通,形成循环的生生不息,这一点非常重要。
2. 夹脊关
为中关,辘轳关又名夹脊关,位于背脊正中,也称为十四椎或胸七椎,此处属膈腧的至阳部位。
俯卧时,两肘尖连线正中位置的释意资料相对较少,了解的只知这是练功阴阳和合上升的第二关,依据《金丹大成集》,命名为辘轳关,暗含上行升华的意涵。
3. 尾闾关
作为下关,位于尾骶骨的末节或长强穴所在,是任脉向督脉过渡的地方,象征着任脉的阴与督脉的阳的交会处。
《金丹大成集》中提到:“水火之际即为尾闾关。”
此关还称为虚危穴、尾闾穴,或称为天人合发之机,子母分胎之路,精气的聚散皆在此,水火的缘起也在这里,阴阳变化也是在此刻发生。
道家认为此穴是“系人生死岸头”,修道者称之为生死窟,这可见其重要性,同时也是修炼过程中的难关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