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最为激烈的一年。
这一年,共和党将国王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为了防止保皇派的反扑,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以暴制暴的血雨腥风。
多年之后,笼罩在法兰西上空的血腥气息早已消散,但雨果对那段“血色恐怖”的经历依然铭记于心。
因此,在经历十年的酝酿后,71岁的他挥笔书写了生命中最后一部巨著《九三年》。
在这本书中,雨果真实地再现了惨烈的战争场景,耳边仿佛能听到枪声炮响。
在战场之外,雨果呈现了朗德纳克、西穆尔登和郭文三位关系错综复杂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交织上演着一场人伦大戏。
其中,有的人看似情深,实际上却虚情假意;而有的人虽心中有爱,做出的事情却极尽伤害。
书中的情感纠结,恰恰揭示了一个真理:
人生中,最怕的不是缺乏爱,而是根本不懂得如何去爱。
穿过《九三年》的硝烟,理解这三位角色的爱恨情仇,你才能领悟如何去爱一个人。
1
朗德纳克:
得到立场,却失去了爱
朗德纳克侯爵,法国西部旺代地区的领主,是皇家陆军的中将。
虽然年逾80,他依旧有着中年的活力与魅力,深受人民的爱戴。
几个月前,他被秘密召回国,执行巴黎保皇党委派的任务:
在旺代地区发动农民军叛乱,推翻新生的共和政权,复辟旧有的封建王朝。
然而,当朗德纳克回到家乡却发现,自己已成为赏金6万法郎的通缉犯。
而发出通缉令的人,正是共和军首领,自身的侄孙,唯一的继承人郭文。
郭文是朗德纳克兄弟的孙子,自幼父母双亡。
因朗德纳克无子无女,因此两代人只能相依为命,生活在同一城堡。
虽然朗德纳克后来被派往海外,但他一直十分关心郭文。
没想到,这个曾经的孩子却站在了对立面,成为了他的敌人。
“郭文这个小坏蛋,如果我抓住他,定要让他尝尝苦头。”
作为坚定的保皇派,朗德纳克感到极度的背叛,他愤然召回旧部,将驻扎在田庄的共和军小队全部歼灭。
他怒火中烧,烧毁村民的房屋和土地,只因对村民对郭文军队的友好态度非常愤怒。
他甚至连妇女和儿童都不放过。
他一枪打死一个正在哺乳的乡村妇女,还绑走她的三个孩子做人质,只为威胁郭文。
对于这亲人的生死对峙,雨果在书中感慨:
从未见到一棵树的树枝之间会争斗,人却可以如此。
杀红了眼的朗德纳克还亲自装弹,瞄准郭文连开三炮。
愤怒的郭文,带着19名革命军从朗德纳克身后展开偷袭。
经过一番战斗,朗德纳克匆忙逃离,试图用小孩作为威胁迫使郭文放过自己。
但当他听到孩子母亲的凄厉悲鸣后,良心发现,冲回火场。
最终,孩子被救出,朗德纳克也被革命军捕获。
在地牢里,这对祖孙终于重聚。
朗德纳克首先爆发出一阵狂笑,朝郭文大喊:“你倒愿意来看我了!升官了?要当刽子手吗?”
他毫不留情地讽刺郭文,尽管他们同为血缘关系,但忠于君主的自己虽败犹荣,而郭文则是叛徒。
在地牢里,朗德纳克滔滔不绝,责备郭文的每一句话都如同控诉,仿佛两人是天生的宿敌,前世便结下了冤仇。
这一幕不禁令人想起一句话:
人际关系中,利益一旦介入,立场对立后,即便再好的关系也难免变质。
无论是书中人物还是现实中的你我,很多人容易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爱一个人。
立场一致时,情真意切,但一旦对方不符合自己的标准,便瞬间翻脸,将爱悉数收回。
然而,用利益标准去计算,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表达爱,不仅得不到回应,反而会摧毁自身的幸福。
建立在不同立场上的爱,其结果必然是悲剧。
2
西穆尔登:
自以为是的爱,其实是一种伤害
西穆尔登,是共和政权最为忠诚的守护者。
他同情弱者,愿意为平民帮助治疗伤口。
他亦痛恨权贵,执意斩草除根。
因此,他被共和政府委以重任,监督以仁慈著称的军事指挥官郭文。
对于郭文,西穆尔登一向以父亲自居。
年轻时,他曾在郭文家做家庭教师,如同抚养亲生儿子一般,倾注全部心血在郭文身上,照顾他的吃穿,传授自己的所学。
随着郭文渐渐成长,这对师徒却各奔东西,直至1793年重聚。
此时,西穆尔登已成为冷酷的革命军政治委员,而郭文则成了屡战屡胜的军事指挥官。
郭文的出色让西穆尔登倍感自豪,而他对敌对分子的恻隐之心,却让西穆尔登感到忐忑。
为了使自己亲手教导的孩子,成为完美的铁血将领,西穆尔登不断向郭文灌输严格的革命原则,同时加强对郭文的控制。
西穆尔登明知,性格温和的郭文,最讨厌封建制度下的杀人工具:断头台。
他却故意准备一台,用于公开处决被抓的侯爵朗德纳克。
西穆尔登清楚郭文作为军队指挥官,拥有参与审判的权利,却担忧郭文会心软,因而禁止郭文进入军事法庭。
然而,西穆尔登越是高举“以爱之名”的旗帜,越是在他与郭文之间筑起了一道鸿沟。
郭文表面乖戾,私自放走侯爵朗德纳克,愿意替对方赴死。
西穆尔登气愤地冲入监牢,要求郭文放下恻隐之心。
但郭文始终认为,朗德纳克虽然罪大恶极,但他也恢复了人性,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海救孩子。
对待一个英雄不应是斩首。
第二天,西穆尔登劝说无果,看着郭文走上断头台。
“砰!”闸刀落下,郭文的头颅滚落在地。
刹那间,绝望的西穆尔登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心口,“砰”的一声,鲜血从口中喷出,他倒地不醒。
至此,一段师生情谊,一场父子之情,匆匆结束。
看着这一切,我不禁想起思想家爱尔维修的一句感叹:“多少伤害是在‘为你好’的名义下施加的。”
世上有太多人像西穆尔登一样,自以为爱一个人便是肆意倾泻感情,干预他人的生活。
殊不知,把付出变为要挟,越界做关心,看似充满关爱,实际上只会让对方窒息。
这个世界从不缺乏居高临下的指点之谈,缺乏的是换位思考后的理智克制。
真正的爱,非设下枷锁桎梏他人,而是一味退让,给予对方自由,留给自己应有的尊重。
3
郭文:
看透人性复杂,难舍爱与善良
在书中,郭文是最为特殊的角色。
他是贵族后裔,年轻的子爵,目光如同先知般深邃,谈吐透彻如苏格拉底,兼具勇气与无畏。
从出身上看,郭文本该是封建制度的捍卫者,然在老师西穆尔登的教导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对试图推翻民主和平的朗德纳克下达了通缉令,并以少胜多,成功击败了侯爵的六千军队。
然而,郭文并非一个冷酷的革命者。
他心地善良,不对无辜者动手,不对白发苍苍的老人和躺倒在地的敌人下手。
即便这一切的罪恶之源,正是那个曾经残暴的朗德纳克。
在最后的战斗中,朗德纳克被迫退入碉堡,欲得以逃生。
为了阻止革命军的进攻,朗德纳克的部下点燃引火线,制造一场火灾。
被抓为人质的三个孩子也身处火海,命在旦夕。
与此同时,其余的乡村母亲,在好心人的帮助下逃脱生天,毫无顾忌地四处寻找丢失的孩子。
当她走到城堡附近时,恰好看到自家孩子即将被火焰吞噬,绝望的母亲发出哀嚎,声如母狼。
“救命啊,救火啊,我的孩子就要烧死了!”
此刻,正准备逃离的朗德纳克停住了脚步。
他被这一声声无助的哭喊唤起内心深处的慈悲,毅然转身向燃烧的碉堡奔去救人。
朗德纳克在生死之际做出的善行,仿佛一道闪电打击了郭文。
在他看来,此时的朗德纳克不再是手握屠刀的猛兽,而是救人于危难的英雄。
这么一位良知觉醒的人,怎么能够遭受逮捕和处决?
而朗德纳克满头的白发也提醒着郭文,此人是曾经疼爱他、抚养他的大叔,令自己与血脉至亲相害,这难道不是让自己也在流血吗?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郭文毅然走入监牢,解开身上的军装,披给侯爵保暖。
接着,他将毫无办法的朗德纳克推向牢门,促其在夜色中逃离。
完成这些后,郭文安静地坐在地上,静待黎明,愿意顶替他走上断头台。
回望郭文的一生,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几乎无往不胜。
然而,冲突结束后,他却在心灵的另一场战争中继续奋勇前行。
他目睹人间的苦痛,用悲悯洗净战斗中的污浊,心中洋溢着仁爱,以善良救他于水深火热中,帮自己度过新生。
人这一生,谁又不在爱与被爱中渴望寻求幸福?
然而穿行于世,风雨交错,艰难漫漫。
有时,我们在追寻中,热忱被熄灭,初衷逐渐模糊,连志向也难以轻言放下。
却正如一句话所言, “人生追求的一切中,唯有爱,能够伴随我们度过所有关卡,无论喜悲,跨越生死。”
在世事的波澜中,爱是我们信仰的象征;在命运的波折中,善是我们回归的船只。
看透人性百态,珍惜爱与慈悲,才是爱一个人的巅峰境界,也是如何去爱的最终答案。
最后,暴虐的朗德纳克活了下来,实现了人性救赎。
严苛的西穆尔登在革命准则与道德情感的震荡下万念俱灰,选择绝路。
仁爱大义的郭文则心无挂虑,慷慨赴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绽放人性之光。
这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事,彰显了这样一句话:
在王权之上,革命之上,人间一切问题之上,唯有人性的无限仁慈。
书中显露无疑的慈悲与大爱,更是告诫我们:
真正爱一个人,不是轻易因立场动摇初心,也不是为了“爱”的自我感动。
而是用慈悲来治愈伤痛,大方地给予对方一个重生的机会,这亦是在成全和救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