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在浙江省临安市西天目山南麓,掩映于青山绿林之中,有一座名为禅源寺的古刹。这座寺庙不仅是韦驮菩萨的应迹道场,更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位重要人物——玉琳国师的道场。
玉琳国师,本名通琇,字玉林、玉琳,是清朝著名的临济宗高僧。他19岁出家,因闻马祖道一“一口吸尽西江水”的禅语而豁然大悟,被师尊称为“再来人”。玉琳国师的禅法深受宋代大慧宗杲的影响,他继承并发扬了“看话头”禅的修行方式,强调真参实悟,反对肤浅之见。
禅源寺与玉琳国师的缘分始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当时,玉琳国师应浙江直宰官之请,主持天目山狮子正宗禅寺,以重振高峰原妙法席。当时的禅源寺已是一片颓垣败壁,但在玉琳国师的努力下,仅用一年多时间就重建完成,成为一座恢宏壮丽的寺院。
玉琳国师在禅源寺的弘法活动,不仅使这座古刹重焕生机,更对中国佛教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提倡的“看话头”禅法,强调通过内省式参究历代禅师的机语,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这种修行方式既继承了禅宗的传统,又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为明清以来日趋衰颓的禅风注入了新的活力。
禅源寺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其作为重要佛教道场的地位。寺院沿中、东、西三条轴线展开,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等主要建筑。东轴线上有客堂、药师殿、方丈等,西轴线上则有官客堂、禅堂等。这种严谨的布局不仅体现了佛教建筑的传统,也反映了禅源寺作为重要佛教活动中心的功能。
然而,禅源寺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抗日战争期间,寺院曾遭受严重破坏,大雄宝殿及东厢建筑化为灰烬。尽管如此,禅源寺依然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成为研究明清佛教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今天,当我们走进禅源寺,依然能感受到这座古刹的庄严与宁静。它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玉琳国师等高僧大德的弘法历程,也记录了中国佛教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兴衰变迁。禅源寺的存在,让我们得以触摸中国佛教文化的脉搏,感受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