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1994年12月25日,一篇名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揭开了一段沉重的历史。
“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还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
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也是中央军委的意见!”
短短几句话,却是老将军离世之际没能实现的愿望。
这是粟裕的痛,也是粟家人一生的遗憾。
众所周知,粟裕向来有着“屡立奇功”、“心胸宽广”的美名,这样一位高洁的共产主义战士,偏偏在1958年被扣上“反领导”、“争军权”、“告洋状”等等莫须有的罪名。
出于对大局考量,当年的粟裕在大小会议上做出过8次检讨却未能通过,直到他将军委扩大会议上强加给他的所有罪名一一承认下来,违心的检讨才得以通过,可粟裕先前的功绩也被抹杀殆尽。
在粟裕夫人楚青的回忆中,从那时一直到离世,粟裕都承受着极大的精神压力,晚年生活毫无希望可言,建议得不到重视,才能被浪费,最基本的尊重也化为乌有。
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叶剑英对粟裕1958年出现的问题做出提议“也该解决一下了”,与此同时,粟裕也正式写下了申诉报告。
当年这份申诉报告,是在叶剑英的催办下,经由华国锋、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圈阅过的,偏偏在交由总政处理后石沉大海。
本应在粟裕有生之年解决的问题,为何在他病逝后10周年才得以沉冤昭雪,问题到底又卡在哪里?
或许,这一切都能在楚青述诸笔端的回忆录中找到答案。
在写下申诉报告并得到中央领袖圈阅后,粟裕曾两次向总政韦国清主任询问办理情况,都没有得到明确答复。
直到1980年7月15日,粟裕等来总政处的回应却是平反事宜牵扯面较大,需要慎重对待,还需要中央最后决定,一番周折下,粟裕等来的是需要中央讨论后再定。
8月18日,深受刺激的粟裕终于因为心脏病诱发而卧床不起,此后,楚青为了完成丈夫的心愿而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几年时间里,楚青面对的同样是莫名其妙的拖延。
直到1983年2月2日晚,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在住地接见了楚青,也说了几句肺腑之言:“粟裕的事情说起来很简单,就是得罪了两个半元帅,两个是彭和聂,半个是陈!”
杨尚昆口中的彭和聂正是彭德怀与聂荣臻,陈则是陈毅,三人都曾是粟裕的直接上级,却因各种原因未能与粟裕打成一片。
至于前面提到的总政主任韦国清,在杨尚昆口中:“他是不会办的,他就是不办这样的事!”
即便杨尚昆不断地为粟裕平反做出努力,就连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也曾过问此事,可种种努力还是打了水漂,直到1984年2月5日粟裕病逝,他终究带着这份遗憾离开了。
可就在拟定老将军的讣告时,即便党中央与中央军委一再指示正面书写粟裕的贡献和功绩,正式发布的讣告依旧没有对1958年的冤案有所提及,还有淡化与刻意回避的意味,这些都让楚青痛心不已。
1986年4月,就在《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的修订过程中,楚青再次为了粟裕而多方奔走,只为在“粟裕”条目下增补上一句话:“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判。”
至此,前后将近30年的冤案、错案总算有了一个文字的结果。
直到1993年,南京军区原粟裕部下的6位干部联名上书中央军委与总政,要求为1958年粟裕蒙冤之事平反,才有了开篇的那一幕。
毋庸置疑,如若在粟裕病逝后,没有夫人楚青的不懈坚持,就连这迟到的昭雪或许都会成为梦幻泡影,可如此不尽人意的局面到底因何而起呢?
只能说,粟裕的遭遇是被特殊时代裹挟的结果。
当年被冤枉之际,正是我党出现严重“左”的错误之际,甚至让核心领导都失去了清醒的头脑,而粟裕遭受的正是沦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的命运。
至于那漫长的平反路,却更像是我党慢慢纠正错误、回归正途的全过程,甚至无法以事实或几个人的意志所转移,这是粟裕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