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学而篇1.6——弟子入则孝
【原文】
子曰:“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
【翻译】
孔子说:“年青人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离开家时,要敬爱兄长;说话谨慎且诚实,广泛爱护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这样实践之后,如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文献。”
【先学讲读】
何晏、邢昺《论语注疏》曰:
“子曰弟子”至“学文”。
正义曰:此章明人以德为本,学为末。
男子後生为弟。
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
弟,顺也。
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
下孔子云:“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孝经》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顺可移於长。”是也。“谨而信”者,理兼出入,言恭谨而诚信也。“泛爱众”者,泛者,宽博之语。
君子尊贤而容众。
或博爱众人也。“而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
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间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
若徒学其文而不能行上事,则为言非行伪也。
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朱熹《论语集注》曰:
弟子之弟,上声。
则弟之弟,去声。
谨者,行之有常也。
信者,言之有实也。
泛,广也。
众,谓众人。
亲,近也。
仁,谓仁者。
余力,犹言暇日。
以,用也。
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
文艺,末也。
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陈祥道《论语全解》曰:
入则孝于父兄出则弟于长上庸行之谨庸言之信泛爱众而有容亲仁而有择凡此尊徳性者也尊徳性而后可以道问学故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盖弓调然后可以求中马服然后可以求良士信悫然后可以求智能若夫不知出此而以学文为先此古人所以讥其圣读庸行凤鸣鸷翰也礼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
释智旭《论语点睛补注》曰:
养蒙莫若学问。
学问。
不过求放心。
求放心。
莫若格物致知。
孝弟谨信。
乃至学文。
皆格物致知之功也。
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
不是先行后文。
盖文。
是道统所寄。
孝弟忠信等。
即是文之实处。
故曰文王既没。
文不在兹乎。
若仅作六艺释之。
陋矣。
钱穆《论语新解》曰:
先生说:“弟子在家则讲孝道,出门则尽弟职,言行当谨慎信实,对人当泛爱,而亲其有仁德者。
如此修行有余力,再向书本文字上用心。”
孙钦善《论语新解》:
仁是有差等的,其以反映宗族血缘关系亲情之爱的孝、悌为基础(参考1·2),进而扩大到泛爱亲人。
全章说明,孔子以修养仁德的德育居先,以学习文化知识的智育居次。
刘强《论语新识》:
弟子:于兄为弟,于父为子。
弟子即童子,指家中最年幼的孩子。
入则孝,出则弟:无论在家抑或外出,皆当孝顺父母,恭敬兄长。
出、入,互文见义。
二谨而信:言行谨慎,诚实有信。
泛爱众,而亲仁:博爱众人,亲近其中有仁德者。
三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此五事而尚有余力,则可以学习文献。
文,指文献,典章,如《诗》《书》《礼》《易》等。
傅佩荣《细说论语》:
孔子说:“青少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重兄长,行为谨慎而说话信实,普遍关怀别人并且亲近有善行芳表的人。
认真做好这些事,再去努力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刘君祖《新解论语》:
后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恭敬朋友,行为谨慎,说话能够守信,广泛关爱众人进而能亲近仁德之人。
以上这些都做得不错了,就去学习经纶天地的学问。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弟子”,指乡里的子弟或学生,古代的师生关系是仿父子关系,学生把老师当爸爸,老师把学生当儿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有“师父”一类叫法。
师父的师父,是“祖师爷”。
后世,师道尊严,一直保留着这一传统。
当老师的要给学生找工作,得意门生,连媳妇都包办,当学生的也要尽弟子之劳,弘扬师教,捍卫师说,光大师门,义不容辞,就像我生活过的农村,当爹的要给儿子盖房娶妻,当儿的要给老人担水拾柴准备棺材。
现如今的学校,有培养子弟兵说,术语叫“组建学术梯队”里面就有这种父慈子孝。
北大门户深,老师是大树。
我从社科院到北大对此深有体会。
师道尊严要讲,但这种关系不好。
老师不是爸爸,学生不是儿子。“谨”,是寡言。“泛爱众而亲仁”,“众”指民,“仁”读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行”是动词,这里指行事为人,它是践行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行”是相对于“学”。
道德好了,还有余力,干什么?孔子说,“学文”。“文”是什么?是文化,特别是与礼乐有关的人文学术,古人也叫“文学”。
道德是质,礼乐是文。
文、质是相辅而行孔门读书,是学礼乐。
礼乐是文化,不是公文档案,不是程文墨卷,更不是风花雪月、娱情写物的诗文。
古人不像后人,靠文章名世,靠文章传世,看重写下来的东西。
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
第一,别当坏蛋。
第二,别当笨蛋。
即先当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李泽厚《论语今读》:
孔子说:“年轻人在家里孝顺父母,在外面敬爱兄长,谨慎、信实,博爱群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做了这些还有剩余力量,就学习文献知识。)
王蒙《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
孔子说:“孩童少年们,回家要孝孝顺顺,出门要与旁人兄弟姐妹一家人般相处,说话做事都要谨严,讲究诚信,说到做到,要懂得关爱众人。
这样做了就走向了仁德圣贤(远离了乖戾恶丑)。
里里外外,都做得差不多了仍有余力,好的,可以再去学习读书,学点文化、文献、文章、文学、文事、文艺了。
杨朝明《论语诠解》:
孔子说:“年轻的人们,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离开自己的房子就要敬爱兄长,谨慎恭敬而且诚实守信,广泛地友爱众人,亲近具有仁德的人。
做好了这些以后,
如果还有余力,就应当继续学习《诗》、《书》、《礼》、《乐》等知识。
”
杨逢彬《论语新注新译》:
孔子说:“後生小子,在家便孝顺父母出便敬受兄谨慎而且信,博爱大案,祝近有仁德的人。
躬行践之後有剩馀力量,就再去粤留文献。
刘宗周《论语学案》:
弟子之学只是古者小学教人之法。
孝弟谨信爱众亲仁葢生而习之如饥食渴饮家常茶饭,不可一日离也。
迨夫习与智长渐授以学文之功,亦所以学此孝弟谨信而推之于爱众亲仁者。
古者人生六岁教之数与方名七岁教以别男女八岁教之让,九岁教之数目十岁出就外傅学书计肄简谅,十有三岁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此皆余力学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