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人不知道吗?鱼胆不是治病偏方,它有毒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鱼胆中毒是一种严重且致命的食品安全问题。据新华网报道,鱼胆中毒的死亡率曾高达20%左右,仅次于河豚鱼。然而,尽管医学界早已明确鱼胆有毒,但仍有部分民众相信鱼胆能“清肝明目、清热解毒”,甚至生吞鱼胆以求治病。这种错误观念不仅危及生命,也反映了我们对传统医学和民间偏方的盲目信任。

鱼胆偏方的流传源于传统医学典籍的记载。《本草纲目》等中医典籍中确实提到鱼胆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但同时也明确指出鱼胆无毒。这种看似矛盾的描述在后续的传播中被不断放大和简化,最终演变成了“鱼胆能治病且无毒”的错误观念。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观念不仅在民间广泛流传,甚至有些正规的中医大夫也深信不疑。

然而,事实是残酷的。鱼胆中的有毒物质主要是鲤醇硫酸盐,这是一种不怕热也不怕酒精的化合物。这意味着无论生吃、熟吃还是泡酒,都可能导致中毒。中毒症状通常很快就会出现,初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随后可能发展为肝肾受损、急性肝坏死、肾衰竭、脑水肿、心肌损伤等严重症状,最终导致死亡。

2022年3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诊了一位因听信鱼胆能治疗口疮而生吞鱼胆发生中毒的17岁高中生。他食用了七八斤重的草鱼的鱼胆,不到一个小时就出现了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症状。经过近半个月的治疗,他的肝功能才基本恢复正常。这个案例再次提醒我们,鱼胆中毒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鱼胆都有毒。研究发现,已知的十多种有毒鱼胆全部来自鲤形目鲤科,包括常见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和鲫鱼、翘嘴鲌、团头鲂(武昌鱼)等。其中,鲫鱼的鱼胆毒性最强,其次是团头鲂、青鱼、鲢鱼等。由于草鱼个头大、胆汁多、容易购买,80%的鱼胆中毒患者都是因为食用了草鱼胆。

为了避免鱼胆中毒,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在处理鱼类时要小心,避免弄破鱼胆。如果不小心弄破了,应立即清理干净,必要时更换食材。其次,坚决不要生吞鱼胆或将其用于任何所谓的“偏方”。最后,如果不幸误食鱼胆并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具体情况。

总的来说,鱼胆中毒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特色”食品安全问题,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对传统医学的误解,也暴露了我们在食品安全知识普及方面的不足。在面对民间偏方时,我们应当保持理性,尊重科学证据,而不是盲目相信所谓的“老祖宗的智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