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丨晚景凄凉的唐玄宗:大权旁落后的他,本也是有为之主

发布时间:2024-09-16

唐玄宗李隆基的一生,真可谓跌宕起伏:少年时的李隆基意气风发,通过自身能力在政局动荡的后武则天时代,挫败了韦后和太平公主的阴谋,最终成为了大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
而大唐的国力在他的统治下也达到了顶峰。
然而,李隆基在位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而这场危及大唐生死的动乱,很大程度上是他亲手种下的祸根所致。
安史之乱一度将唐朝推向崩溃的边缘 ,幸亏太子李亨(唐肃宗)在部分文武大臣的支持下,及时登基,以肃宗朝廷名义调动各路勤王军,这才扭转了危局。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隆基实际上与亡国之君无异。
毕竟,唐肃宗客观上重建了大唐,而作为事实上的亡国之君,唐玄宗的晚景也十分凄凉。
李隆基的经历,确实值得深思 :毕竟,他曾经是一位有为之主,而非昏聩之人。
1、李隆基的平衡术 很多人记忆中的唐玄宗在位末期处于昏庸状态,但这其实是片面的看法。
尽管在位后期,唐玄宗沉湎于声色犬马、贪图享乐,但在权术上,他仍然颇有一套。
比如,他利用太子李亨和杨国忠之间的矛盾,防止了朝廷出现独大的现象。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李隆基并没有完全失去警惕。
事实上,唐玄宗还利用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进行牵制。
因此,安史之乱的实质上,是李隆基的平衡术失败了。
2、安史之乱 唐朝对于武将的态度与后世宋朝几乎是两个极端:唐朝皇帝认为可以提高武将的权限,只要互相牵制就行。
朝廷凭借武力优势扩大权限给边将,边将之间互相制衡,这样唐军的战斗力可以最大化释放。
实际上,即便在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时期依旧是这样的局面:藩镇虽然割据一方,但仍需忌讳天子的态度。
而且,周边胡族也未能在此时入关占便宜:毕竟,中晚唐藩镇军队的战斗力并非儿戏。
如果晚明有晚唐这样的藩镇,女真入关恐怕也未必如此顺利。
安史之乱的本质问题在于平衡被打破 :唐玄宗低估了安禄山的叛乱野心,同时授予安禄山三镇节度使之职。
此外,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朝与南诏爆发的天宝战争中,大量精锐部队折损,导致关中地区防务空虚。
在与杨国忠积怨已深的情况下,安禄山趁机以讨伐奸相为借口起兵反叛。
唐玄宗一开始甚至否认安禄山叛乱的消息,认为是杨国忠栽赃安禄山,直到安禄山军队攻陷洛阳,他才察觉事态严重。
此后,唐玄宗屡出昏招,最终局势一发不可收拾,无奈之下只能逃往四川,由李亨出来收拾残局。
可以说, 唐玄宗失败的平衡术,将大唐一度推向灭亡边缘
3、晚景 随着唐肃宗逐步稳定局势,大唐逐渐转危为安。
然而,安史之乱真正的结束是在唐代宗时期,但事实上,随着安禄山被杀,大唐局势已经变得可控。
然而,大唐的最高统治权问题也随之而来:李亨登基时,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但李隆基毕竟统治天下四十余年,是天道人心中的正统天子,他对失去皇位感到不满,希望能复辟。
唐肃宗深知父亲的这些心思和小动作,同时唐肃宗时期的权宦李辅国也明白,若让李隆基复辟,自己将失去权势。
于是,在李辅国的干预下,唐玄宗被软禁于太极宫,他的旧部也被外放,身边无人可用。
就这样,唐玄宗在抑郁中度过了人生最后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