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网络身份证来了。近日,公安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的《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正在迈向“网络身份证时代”。
网络身份证主要包括“网号”和“网证”两种形式。网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网络身份符号,与个人身份信息一一对应但不直接暴露;网证则是承载网号及自然人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试点版)”,经过身份证NFC扫描核验、人脸识别、关联手机号等步骤完成申领。
这一系统的推出旨在解决当前互联网实名制中存在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指出,目前普遍采用的通过手机号码实现实名的方式带来了电信诈骗、网络暴力等问题。网络身份证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局面。在统一的身份认证制度下,单个平台无法获取用户个人信息,能大幅减少信息泄露的风险。同时,对于电信诈骗者可以全网封禁其网证,杜绝其更换平台、手机号复活的机会,有利于打击电信诈骗。
然而,网络身份证的推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如何平衡便利性和安全性。虽然网络身份证可以减少用户在不同平台重复提供个人信息的麻烦,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黑客攻击的新目标。其次是如何保护用户隐私。虽然《征求意见稿》强调了“最小化和必要性原则”,但如何确保这一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得到严格执行仍是一个问题。
此外,网络身份证的推广还需要考虑不同群体的需求。例如,未成年人的网络身份管理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皮艺军认为,对未成年人网号、网证申领和使用作出规定很有必要,但同时也要做好全过程的监管和健康内容的提供。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在推广网络身份证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技术保障能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用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网络安全意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网络身份证的初衷——方便人民群众使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推进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网络身份证的出现是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关系到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更关乎整个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在便利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为数字中国的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