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西藏的标志,世界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布达拉宫,这座矗立在拉萨河谷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之上的宏伟建筑,不仅是西藏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时期。

公元7世纪初,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后,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建了共一千间宫殿的三座九层楼宇,取名布达拉宫。当时的布达拉宫通体粉白,被藏民们称为“白色的宫殿”。然而,随着吐蕃王朝的灭亡,古老的宫堡大部分毁于战火,规模日益缩小,甚至一度被纳入大昭寺作为其分支机构进行管理。

直到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开始重建布达拉宫。他以按手印的方式树立摄政第巴的威望,这一神秘的手印至今仍保存在白宫南壁的玻璃罩内。1682年五世达赖喇嘛圆寂后,摄政第巴·桑结嘉措为了工程顺利进行,秘不发丧长达13年之久。直到1693年,布达拉宫重建工程才宣告完成。

布达拉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共13层,整体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舍组成。它依山垒砌,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虽然没有建筑蓝图,但布达拉宫的建造设计十分科学,体现了藏族古建筑迷人的风采,也包含着宗教意义。统一的花岗石墙身,木制屋顶及窗檐的外挑起翘设计,全部的铜瓦鎏金装饰,以及由经幢、宝瓶、摩羯鱼、金翅鸟做脊饰的点缀,使整座宫殿显得富丽堂皇。

作为藏传佛教的圣地,布达拉宫内供奉着从五世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规模最大,仅镶包灵塔所用的黄金就达119082两之多。红宫内的最高宫殿萨松朗杰供奉有清乾隆皇帝的画像和康熙皇帝的长生禄位,体现了藏汉交往的历史以及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一部分的历史事实。

布达拉宫不仅是宗教圣地,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中心。从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起,以往的达赖喇嘛每年藏历正月初一凌晨都要来此朝拜,表明他们对皇帝的臣属关系。这种政教结合的制度,使得布达拉宫在西藏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1989年至1994年,中央政府拨款5300万元人民币对布达拉宫进行了一期维修工程,达到了“抢险加固”的目的。此后,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球瞩目的文化瑰宝。

布达拉宫的神秘色彩也为其增添了无穷魅力。没有图纸的伟大建筑,不断发现的秘密,都使得布达拉宫愈发引人探究。在一期维修工程中,发现了从白宫直达红宫的100多米长的暗道,以及众多的地垄和文物碎片,这些发现为研究布达拉宫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今天,布达拉宫依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朝圣者。它不仅是西藏的标志,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见证着西藏的历史,承载着藏族的文化,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雄伟与神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