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这是秦朝丞相李斯临刑前对儿子说的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出自《史记·李斯列传》,短短数语,却道出了李斯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现实命运的深切悲叹。
李斯,这位曾经权倾朝野的秦朝重臣,最终因赵高的陷害而被腰斩于咸阳市。临刑前,他回首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怀念与儿子一起在故乡上蔡东门外打猎的快乐时光,实则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首先,这句话体现了李斯对过去简单生活的向往。作为秦朝的丞相,李斯位高权重,但他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怀念起平凡的生活。这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
其次,这句话也流露出李斯对自己政治生涯的反思。李斯曾是秦始皇的得力助手,为秦朝的建立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在秦始皇死后卷入了宫廷斗争,最终落得悲惨下场。这句话或许暗示了李斯对自己政治选择的后悔。
李斯临终遗言的影响远不止于此。它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东门黄犬”典故,后世常用来形容官吏遭祸时的悔恨之情。南朝陈徐陵在《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中写道:“东门黄犬,固以长悲;南阳白衣,何可复得!”宋代朱熹在《水调歌头》中也提到:“请看东门黄犬,更听华亭清唳,千古恨难收。”
李斯的一生充满了矛盾和争议。他既是秦朝统一的功臣,又是秦二世残暴统治的帮凶。他背叛了老师吕不韦,却又在临终前流露出对平凡生活的向往。这种复杂性使得后人对李斯的评价褒贬不一。
然而,无论后人如何评价,李斯临终遗言中的那份对简单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政治选择的反思,都值得我们深思。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同时,不要忘记生活的本质和初心。正如李斯所言,有时候,我们最怀念的,恰恰是最简单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