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辄八九尺,史书记载的“高个子”古人真的有那么高吗?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史书中记载的古人身高常常令人惊叹。《三国志》中刘备身高七尺五寸,诸葛亮八尺,赵云八尺,许褚更是超过八尺。这些数字换算成现代单位,刘备身高约181.5厘米,诸葛亮和赵云都超过193厘米,许褚更是接近194厘米。这样的身高在今天也堪称巨人。然而,这些记载是否真实可靠?

古代的度量衡单位与现代存在显著差异。以三国时期为例,一尺约为24.2厘米。这意味着史书中记载的身高需要换算才能与现代单位对应。但即使经过换算,这些名人的身高仍然远超常人。

考古发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可靠的证据。通过对出土的古人遗骸进行测量,研究人员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古人身高数据。例如,对陕西省商南县一处古文化遗址的发掘显示,距今4000年的古人遗骸推算身高达到190厘米。然而,这样的个体案例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

综合多项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秦汉时期黄河流域成年男性的常见身高大约在166-168厘米之间,长江流域则可能在161厘米左右。如果按照同一时代、地区、族群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比成年女性高出7%的一般规律计算,秦汉长江流域地区女性的常见身高约为150厘米。

那么,史书中那些惊人的身高记载是否可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彭卫在《秦汉人身高考察》中指出,传世文献所记籍贯在今北方地区身高8尺以上者有46人,占总数的89%。这说明史书中确实存在对精英阶层身高夸大的倾向。同时,考虑到古人对身高的记载可能基于目测,而非精确测量,这些数据的准确性更值得怀疑。

从更长的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古人的身高呈现出“较高—降低—回升”的趋势。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一些地区成年男性平均身高在170厘米上下。到了商周时期,由于营养水平下降,身高有所降低。汉代随着肉类消费增加,身高又有所回升。

与现代人相比,古人的平均身高并不占优。2016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71.8厘米。这意味着,即使在身高较高的秦汉时期,普通人的身高也低于现代平均水平。

影响身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营养水平、医疗条件、遗传基因等都会对身高产生影响。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再到秦汉,中国人的身高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起伏。而近现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平均身高有了显著增长。

综上所述,史书中记载的“高个子”古人并非普遍现象。虽然确实存在一些身材高大的个体,但整体来看,古人的平均身高与现代人相差不大。那些动辄八九尺的记载,更多是出于对英雄人物的美化和夸张。在评价古人身高时,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史料,结合考古发现,才能得出更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