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苦行的僧人们,得了重病时没亲人也没积蓄,他们如何自渡?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在中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有一群苦行僧人,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却面临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当重病来袭时,他们既没有亲人可以依靠,也没有足够的积蓄来支付医疗费用。这些僧人的处境,折射出当代宗教人士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困境。

根据中国宗教协会的调查数据,2016年我国僧人的平均月收入不到400元,远低于大众的想象。这一数字令人震惊,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的背景下。即使是那些有名的寺院,如少林寺,僧人的平均月收入也不到1000元,低于当地平均水平。更令人担忧的是,有将近一半的宗教场所没有给神职人员购买养老保险,甚至有26%的场所连医疗保险都没有。

安徽省广德县的照文法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他自幼皈依佛门,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得道高僧。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患上各种疾病。最终,他被诊断出严重的肾衰竭。由于没有医疗保险,平时也没有积蓄,照文法师根本无法负担医疗费用。2017年11月25日,他离开了人世。如果照文法师有钱医治,他的生命本可以维持,至少可以通过透析来缓解症状。但遗憾的是,由于缺乏经济支持,他曾因为贫困而拒绝就医,导致病情恶化至此。

四川省的巴翁师父也面临着类似的困境。作为一位藏传佛教僧人,他的生活比汉传佛教僧人更加艰苦。2018年底,他被确诊为肝硬化。尽管医生建议进行肝移植,但巴翁师父根本无法承担这笔巨额费用。尽管他交了医保,但器官移植手术的报销额度只有30%,剩余的70%对他来说几乎是不可能负担的。

造成这一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大多数寺庙的经济状况都相当吃紧。以少林寺为例,门票收入的70%必须交给地方政府,剩下的30%中,10%用于寺庙的维护和宣传,而剩下的20%才用于僧人的日常生活和薪资等方面。此外,僧人作为神职人员,并非一般的劳动者,因此他们并不受到劳动法的监管,这也导致许多寺庙没有为僧人购买社会保险。

然而,仅仅依靠寺庙解决这一问题是不现实的。僧人虽然属于寺庙,但同时也是国家的公民,国家理应关注他们的医疗和养老问题。近年来,国家已经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例如,江苏省镇江市在2011年就开始对当地的各家寺院进行走访,收集僧人医疗方面的信息,并制定了面向僧人的医疗保险方案。这一政策得到了僧人们的一致好评。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和寺庙两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提供土地政策支持,帮助寺庙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寺庙方面则需要与时俱进,认识到医疗保险的重要性,并对僧人进行相关培训。

僧人作为特殊群体,他们的医疗保障问题不仅关乎个人福祉,也关系到宗教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期待,在政府、寺庙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一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让这些苦行僧人能够在修行的道路上没有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