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灵渠,这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古老运河,见证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不仅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连接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重要纽带。然而,随着时代变迁,这条曾经繁忙的水道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陷入了沉寂。近年来,桂林市积极探索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的转变,让这条千年古运河重新焕发生机。
在文化内涵的丰富方面,灵渠博物院的成立是一个重要标志。通过大型浮雕、绘画、场景和声光影像,灵渠的灿烂文化得以全面真实反映。博物院不仅展示了灵渠的水利工程成就,还深入挖掘了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例如,对建渠功臣史禄的研究,以及对四贤祠、史公祠等历史遗迹的提升,都让灵渠文化的展示更加多元化,内涵更加丰富。
在现实价值的拓宽方面,灵渠的复航是一个重大突破。2024年4月,灵渠南陡“天下第一陡”时隔千年再度开闸起航,吸引了3000多名游客前来参观。这一举措不仅重现了昔日“浮舟过岭”的盛况,更为灵渠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灵渠的灌溉功能也得到了恢复和提升。位于灵渠灌溉区的灵渠禾苑粮食产业示范区,种植水稻面积达3000亩,引领周边乃至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
在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探索方面,灵渠周边的生态旅游带建设是一个亮点。兴安县以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为核心,探索灵渠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例如,严关镇推出的“灵渠人家•陆关水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向游客展示了别样的“灵渠美”。此外,灵渠沿线还打造了“三米”驿站核心区,以传承米粉、米酒和米糍粑等为代表的兴安特色美食、传统民俗和历史文化为亮点,重现了古代灵渠码头的繁荣景象。
这种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保存”的转变,不仅让灵渠焕发了新的生机,更使其成为向世界展示桂林文化遗产的重要窗口。正如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吴忠军所言,可以通过建设花样北渠漂流带、文化南渠体验带、灵渠文化研学体验区等项目,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运营模式和推介手段,打响灵渠文化品牌。
灵渠的涅槃重生,为其他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它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局限于单纯的物质保存,而应该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通过构建多主体共建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形成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结合的发展格局,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活态保存”,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