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丹蓝 蓝顶帕”你还记得这些穿在身上的老昆明记忆吗?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在昆明街头,一抹纯蓝色的身影总能吸引人们的目光。这种被称为“阴丹蓝”的颜色,不仅是一种服饰色彩,更是老昆明的一段工业记忆,一段城市变迁史。

1930年代,一种名为“阴丹士林布”的纯蓝色机织布料在昆明悄然走俏。这种布料因其不易褪色、色泽纯正而受到市民青睐,很快成为当时昆明最流行的服饰材料。昆明人亲切地将这种颜色称为“阴丹蓝”。

“阴丹蓝”的流行,离不开一家名为“庸民织染工厂”的企业。1931年,周作霖在昆明市复兴村创办了这家工厂,专门生产阴丹士林布。工厂的成立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更推动了昆明纺织业的发展。据史料记载,到1944年,庸民织染工厂已拥有技师9人、技工72人、普通工人达2000人,成为当时昆明最大的纺织企业之一。

“阴丹蓝”不仅是一种服饰色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著名作家汪曾祺在《金岳霖先生》一文中曾这样描述:“那时联大女生在蓝阴丹士林旗袍外面套一件红毛衣成了一种风气。”这生动地展现了“阴丹蓝”在当时昆明社会中的流行程度。

与“阴丹蓝”相呼应的,是另一种老昆明的传统服饰——“蓝顶帕”。这种蓝色的头巾不仅是昆明女性的传统装扮,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如一位文化专家所言:“昆明呈贡的女人大多顶着一块阴丹蓝的‘瓦片’,既不遮阴又不保暖,其实意思就是女人是顶着天的。”

时至今日,“阴丹蓝”和“蓝顶帕”仍然在昆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每年春天,当昆明街头的蓝花楹竞相开放时,不少市民会身着“阴丹蓝”服饰,在蓝花楹树下合影留念。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融,构成了独特的“昆明蓝”文化景观。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些传统服饰正在以新的方式焕发生机。一些农村妇女将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的刺绣元素融入阴丹士林布中,制作成围腰、桌布、包包等手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这种创新不仅传承了传统技艺,更展现了昆明文化的包容性和生命力。

“阴丹蓝”和“蓝顶帕”,这两种穿在身上的老昆明记忆,见证了这座城市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它们不仅是昆明工业发展的缩影,更是昆明人文化认同的载体。在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传统元素提醒我们,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高楼大厦,更在于那些深深植根于历史的文化记忆。

当我们再次看到街头那抹纯蓝色的身影,或许会想起老昆明的繁华与沧桑,感受到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文化力量。这,或许就是“阴丹蓝”和“蓝顶帕”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