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23——65)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甲秀楼,这座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上的古建筑,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7年),甲秀楼最初由贵州巡抚江东之主持修建,取“科甲挺秀”之意,寄托了对人才辈出的美好期望。

然而,甲秀楼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自建成以来,它经历了多次毁坏与重建。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不幸焚毁,后由总督朱燮元重建并更名为“来凤阁”。清代,甲秀楼又多次重修,直至宣统元年(1909年)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样貌。2006年,甲秀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彰显了其重要的历史价值。

甲秀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贵阳文化的缩影。楼内收藏了众多石刻、木刻和名人字画,其中贵阳翰林刘韫良所撰的长联尤为著名,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和成都望江楼长联并称。这副长联不仅展现了甲秀楼的雄伟气势,也反映了贵阳乃至贵州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底蕴。

关于甲秀楼的建造,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明朝年间,贵阳出了一位状元,官府决定为他修建一座藏书楼。石匠和木匠为了不阻断南明桥这一交通要道,决定将楼阁建在下游一百二十步的鳌矶石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们带领众多民众连夜施工,最终在天亮前完成了这座精美的楼阁。这个传说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也反映了甲秀楼在百姓心中的重要地位。

在现代贵阳的城市发展中,甲秀楼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游客必访的景点,更是贵阳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每年,甲秀楼都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书画展览、诗词朗诵等,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然而,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好这座古老的建筑,仍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严格控制周边的开发,保持甲秀楼的历史风貌;另一方面,也要适度利用这座建筑,让其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例如,可以考虑将其打造成一个集文化展示、教育传播、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

展望未来,甲秀楼作为贵阳乃至贵州的文化符号,其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我们需要在保护其原真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展示方式,让更多人了解甲秀楼的历史文化价值。同时,也要加强与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合作,借鉴先进经验,不断提升甲秀楼的保护管理水平。

甲秀楼,这座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的古建筑,不仅是贵阳的历史见证,更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它将继续屹立不倒,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