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典型的形式主义现象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形式主义是指只注重表面形式而不关注实际内容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违背了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的科学原理,导致形式与内容脱节,阻碍了实际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形式主义现象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表现形式。据报道,某乡镇干部普遍需要安装七八个工作APP和20多个工作类微信公众号,每天完成APP上的“留痕”任务就要耗费两个小时左右。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还可能导致工作流于形式,忽视了实际效果。

蜻蜓点水式调研是另一种常见的形式主义表现。一些领导干部在调研时“座谈一排排、出行一串串、吃饭一桌桌”,却未能真正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这种调研方式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加重基层负担,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新形象工程”则是以“为人民谋福祉”为幌子,大肆建设“市民之家”“文体展馆”等所谓的“民生工程”。这些项目往往只注重表面文章,忽视实际效果,甚至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地方债务风险。

基层“滥挂牌”现象也值得关注。一些基层单位、社区挂牌甚多,各种“之家”“基地”“服务站”“推广中心”等竞相上墙。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基层负担,还可能影响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从思想理论上讲,它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产物。从社会历史角度看,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也是重要原因。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的根源可能包括名利思想和懒惰作风等。

要有效遏制形式主义,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将工作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上。其次,要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和会议文件。再次,要科学评价干部政绩,建立多元化的考核体系。最后,要加强教育引导,培养干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形式主义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影响政策执行效果,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形式主义会阻碍社会创新和发展,影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形式主义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整治,让实干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推动各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