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增广贤文》中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儿孙自有儿孙福。”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孙们自有他们的幸福,父母无需过于挂心。
提到这句,许多人仅仅了解了上半句,而下半句却鲜有人知,其实下句更为深刻。
关于这一典故,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在明朝宣德时期,有位秀才名叫罗某,因家境贫困,未能在科举中取得好成绩,只能远赴他乡谋生。
罗秀才婚娶有子,他的妻子来自名门望族,因他在外,家务全由妻子和儿子一起打理,然而两人皆不擅此道。
几年后,罗秀才回乡过年,见到自己的七岁儿子,觉得喜悦,想要考考他的对对子,送他上学。
罗秀才先出了一个“天”,但儿子仅懂得家务,难以对上,正在这时,母亲无意中指向地面的一堆鸡屎,儿子灵机一动,答出“鸡屎”。
罗秀才非常生气,又问儿子“父亲”对什么,妻子在旁边怕他生气,便指着自己,儿子见到奶,便答出“奶”。
罗秀才听后对自己的儿子渐感失望,他明白自己无法改变命运,也意识到未能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最后选择了出家为僧。
罗秀才的突然离去对家庭造成了很大影响,然而他的妻子慢慢地释怀,利用农闲时光认真教导儿子,同时攒钱为儿子请来了优秀的老师。
因此,儿子在学习上取得了飞速的进步,最终金榜题名,一举成为状元。
为感恩母亲,状元庆生时邀请了罗母。
出家的罗秀才听闻此事,心中无比欢喜,急忙赶回家探望。
但门卫不知其身份,误以为他是来化缘的和尚,最初罗母见他要钱便给他了,随后希望能见状元。
一见面,罗秀才在墙上留下一首诗:
离别家乡十八秋,
千钱斗米我不收;
儿孙自有儿孙福,
莫为儿孙作马牛。
这一句话的下半句告诫世间的父母们,儿孙自然有他们的福气,智慧也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引导,不能强制或放任不管,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父母对子女的投入是爱的体现,但需要把握好分寸。
林则徐曾分享过发人深省的见解:
子若强于我,留钱有何用;贤而多财,反而损其志;
子若不如我,留钱又何益;愚而多财,只会增加过错。
如今,子女已然长大,能够独立思考,父母不必再过于操心。
如果孩子有福气,即便是身无分文也能从头再来;而若没福气,再多的财富也会被挥霍殆尽。
父母此时要给予适度的建议,但不要过于干预,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毕竟这种束缚感只会为彼此带来烦恼,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到了适当的年龄,该花的钱就花,该去的地方就去,愿意放下的该放下,能够遗忘的就淡忘,沉重的负担可不是长久的处世之道。
别对自己太过严苛,经历了辛劳的岁月,应该好好享受生活。
保持自己的爱好不仅能消遣时间,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照顾好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心情才是最为重要的。
要相信,自己生活得好,全家都会因此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