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跟着太阳作息真的健康吗?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Image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句古老的谚语,生动地描绘了农耕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没有电灯的年代,人们的生活作息自然而然地与太阳的起落同步。然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这种看似原始的作息方式是否仍然值得我们遵循?它对现代人的健康究竟有何影响?

古人作息方式的科学依据

事实上,这种看似简单的作息方式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三位美国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研究生物钟机制方面的贡献。他们的研究证实,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生物体内都存在着一个精密的生物钟系统,这个系统以大约24小时为周期,调节着我们的生理活动。

有趣的是,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黄帝内经》中记载:“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这种对自然节律的观察,与现代生物钟理论不谋而合。

现代社会中遵循自然节律的挑战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要完全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了24小时不间断的生产和生活,夜班工作、跨时区旅行等现代生活方式,都对我们的生物钟提出了挑战。

研究表明,长期的作息紊乱会对健康造成诸多不利影响。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甚至将熬夜和轮班制工作归类为很可能导致人类罹患癌症的因素之一。2021年华盛顿州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与正常作息的人相比,模拟夜班工作的人DNA损伤更大,癌症相关基因的生物钟被打乱,未来出现基因突变导致癌症的风险更高。

顺应自然节律的现代实践

尽管完全回归“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可能不切实际,但我们仍然可以从这种古老的智慧中汲取营养,调整我们的现代生活。

首先,我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规律的作息。即使无法做到完全与太阳同步,也应该尽量在固定的时间睡觉和起床。其次,要注意控制光线的影响。睡前避免使用电子设备,保持卧室黑暗,有助于促进褪黑素的分泌,改善睡眠质量。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调整饮食习惯来配合生物钟。例如,最后一餐最好在睡前3到4小时完成,避免高热量食物,以免影响睡眠。起床后及时进食,提高血糖水平,帮助身体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最后,要认识到睡眠质量的重要性。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建议,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应为7~9小时。如果夜间睡眠不足,可以考虑在日间进行短暂的小憩,但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夜间睡眠。

总的来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种古老的作息方式,虽然在现代社会中难以完全实现,但它所蕴含的顺应自然、尊重生物节律的理念,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合理安排作息,才能真正实现健康长寿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