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西部,总面积4.92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三大沙漠,也是世界第四大沙漠。这片广袤的沙海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价值,于2024年7月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巴丹吉林沙漠最引人注目的景观莫过于其“五绝”: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古庙。其中,必鲁图峰是沙漠中的“珠穆朗玛”,海拔1611米,相对高度达460米。而宝日陶勒盖则是世界上最大的鸣沙区,当大片沙子从200多米的高处下滑时,会发出犹如飞机起飞般的“隆隆”轰鸣声,几公里外都能清楚听到。
鸣沙现象的形成原理长期以来一直是科学界的谜题。近年来,法国巴黎市立高等工业物理化学学院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这种声音是由上层运动的沙粒与下层固定的沙层之间摩擦而产生的一种弹性波所引起的。当沙丘出现沙崩时,这种弹性波可以通过下层静态的沙地进行全方位传播,产生相长干涉现象,从而形成我们听到的“鸣沙”声。
在干旱少雨的巴丹吉林沙漠中,湖泊的存在更是令人惊叹。这里有144个湖泊,其中多数清澈湛蓝,也有部分呈现出紫色、红色等炫目的色彩。这些湖泊的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青藏高原的远源地下水补给,以及流经河西走廊的黑河形成的地下水。在必鲁图峰西侧的音德日图湖,咸水湖中有一处湖心小岛,岛上108个泉眼日夜不停地涌出清澈甘甜的泉水,堪称大自然的奇迹。
巴丹吉林沙漠不仅是自然奇观的宝库,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科研基地。这里的生态系统保存完好,记录和反映了区域地质构造变动、气候变化、地貌演化乃至水文地质变化特征。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主任李卓仑教授表示:“沙漠地区的生态保护,最主要的是如何合理利用水资源以及如何保护荒漠生态系统。”
为了保护这片珍贵的自然遗产,阿拉善右旗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每月都会进行一次长达5到8天的巡护,以确保自然遗产地的原始风貌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同时,当地还计划将大部分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以外,以实现遗产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衡。
巴丹吉林沙漠的成功申遗,不仅彰显了其独特的自然价值,也为全球沙漠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范例。正如阿拉善右旗林业草原和荒漠防治局局长姚孝德所说:“我们首先要做好的是自然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而在不影响自然遗产保护的前提下,配合文旅部门作出适当旅游开发。”这种平衡保护与发展、科研与旅游的策略,无疑将为巴丹吉林沙漠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