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例!在无人岛建房子,还经营民宿被查了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2023年5月, 国内首个确权无人岛——浙江宁波旦门山岛因原岛主无力偿还债务而被拍卖 ,最终流拍。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国内无人岛开发的首个失败案例,更引发了人们对无人岛开发前景的广泛思考。

无人岛开发热潮始于2002年国家实施海洋开发战略之后 2010年《海岛保护法》的颁布进一步规范了无人岛的开发利用 。然而,10多年过去了,国内无人岛开发却鲜少有成功案例,大部分以失败告终。

以旦门山岛为例,原岛主黄益民在2011年以344万元获得50年使用权后 ,曾计划投资10亿元将其打造成高端旅游休闲基地。但12年过去,岛上90%仍处于原始状态,仅有一个民宿经营方提供基本服务。黄益民本人也因债务问题成为失信被执行人。

无人岛开发为何如此艰难?首先, 法律限制是一大障碍 。根据《海岛保护法》,个人或机构只能申请海岛使用权,且期限最长不超过50年。其次, 资金需求巨大 。无人岛开发涉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等多个环节,成本往往是陆地开发的数倍。以大羊屿岛为例,仅一期酒店建设就花费了近6000万元。此外, 技术挑战也不容忽视 。大多数无人岛缺乏淡水等基本资源,开发难度极大。

更值得关注的是, 无人岛开发对生态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 。不当开发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破坏,甚至岛屿消失。因此,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求平衡,成为无人岛开发面临的重大课题。

与国内相比,国外无人岛开发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国第一代岛主林东指出,国外无人岛开发更注重私人使用与开发利用并重。相比之下,国内无人岛开发主要集中在旅游娱乐等用途,且受到更严格的监管。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无人岛开发仍吸引着一些投资者。有人认为,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技术的进步,未来无人岛开发可能会迎来新的机遇。然而,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旦门山岛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无人岛开发不是简单的投资行为,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法律规范、资金保障、技术支持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真正实现无人岛的可持续发展,避免重蹈旦门山岛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