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预制菜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的饮食方式。 从街边小吃到高档餐厅,从家庭厨房到公司食堂,预制菜的身影无处不在。然而,当连鸡蛋羹这样的家常菜都变成了预制菜,我们不禁要问:这究竟是进步还是退步?
预制菜的兴起并非偶然。根据艾媒咨询的数据, 2021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已达3459亿元,同比增长19.8% 。预计到2026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720亿元。这一惊人的增长速度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
首先,疫情催化了“宅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家就餐的需求大幅增加。其次,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没有时间或精力烹饪。再者,餐饮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纷纷采用预制菜来简化流程。最后,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也为预制菜的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持。
然而,预制菜的快速发展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烹饪技艺传承的担忧。中餐烹饪讲究火候、调味和刀工,这些都需要厨师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技艺磨练。而预制菜的出现,似乎正在削弱厨师的作用,让烹饪变得越来越简单和标准化。
连锁产业专家文志宏指出:“预制菜很大程度可以降低对厨师的依赖,让做菜变得更简单,降低后厨的人工成本和缩减作业空间,可以为餐厅节约人力和租金成本,是中式餐饮连锁化发展的一个突破。”但同时他也承认, 如何保持中餐原有的口味,对预制菜来说是一个挑战。
预制菜的标准化生产模式,可能会导致菜品口味的同质化。 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中餐最讲究火候,同样的食材和佐料,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口感,而预制菜缺乏这一‘灵魂’。”
湘菜大师顾庆海认为,中餐的灵魂在于大厨、新鲜的食材加少许调料,通过大厨现炒,就能还原食材本味。他坚持“只用大厨炒”,认为这才是中餐的精髓所在。
预制菜的营养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王娟表示, 与新鲜蔬菜相比,预制菜中的维生素会有一定程度的损失。 此外,为了迎合大众口味和延长保存期,不少预制菜的脂肪和盐含量较高,长期食用可能不利于健康。
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预制菜消费调查报告》指出,目前预制菜市场存在菜品质量不尽如人意、菜品口味有待提升、菜品标识不详细等问题。
预制菜的普及无疑会对餐饮行业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可以提高餐饮企业的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一些厨师岗位的流失。但同时,预制菜的生产、配送等环节也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面对预制菜带来的挑战,我们需要在便利性和传统之间找到平衡。可以预见, 未来的预制菜将更加注重营养均衡和口味多样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传统烹饪技艺的传承,鼓励厨师发挥创造力,为预制菜注入更多“灵魂”。
对于消费者而言,合理选择预制菜,适当搭配新鲜食材,保持饮食的多样性和均衡性,才是明智之举。毕竟,无论科技如何发展,食物始终是情感的载体,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忘记烹饪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