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3针乙肝疫苗仍无抗体者如何再次接种呢?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Image

接种三针乙肝疫苗后,仍有部分人无法产生抗体。这不仅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也引发了对乙肝疫苗有效性的质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呢?

乙肝疫苗是通过注射提纯的乙肝表面抗原,刺激人体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通常情况下,按照0-1-6月的接种程序,95%以上的人会产生高浓度的乙肝表面抗体。然而,仍有5%~10%的人在接种完三针后不产生抗体,或者只产生低滴度的抗体。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个体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年龄、性别、体重、遗传素质等都可能影响免疫应答。例如,30岁以上的人对乙肝疫苗的应答率会逐渐降低,50岁以上的人平均抗体滴度可能不及青少年的1/5。其次,健康状况也会影响疫苗效果。肥胖、大量饮酒、吸烟等都可能降低免疫应答。此外,如果接种时疫苗未摇匀、注射部位不当,也可能影响效果。

对于接种三针后仍无抗体的人,可以采取以下补种方案:再接种1剂60μg或3剂2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并在完成第二次全程免疫后1-2个月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如果仍无应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意见,就没有必要重复接种了。这可能是因为这些人已经发生隐匿性感染或产生免疫耐受,或者与遗传因素有关。

要提高乙肝疫苗的接种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确保按照正确的程序接种,不要随意更改剂量和时间间隔。其次,注意接种时的细节,如充分摇匀疫苗、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等。再次,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等,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乙肝表面抗体检测,及时了解自身免疫状况。最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饮酒和吸烟,有助于提高免疫应答。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据统计,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其中约3.5亿人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每年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的患者多达上百万人。在中国,乙肝是负担很重的一种疾病,目前感染乙肝病毒的人数高达8600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为2000万-3000万例。因此,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对于个人健康和社会公共卫生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虽然有极少数人接种乙肝疫苗后无法产生抗体,但这并不影响乙肝疫苗的整体有效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按照推荐的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仍然是预防乙肝的最佳选择。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乙肝疫苗接种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接种策略,让更多人获得持久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