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十种帮信行为,分分钟让你坐牢

发布时间:2024-09-01

Image

近年来,帮信罪案件数量激增,已成为第三大适用罪名。特别是在校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很容易落入“陷阱”。那么,什么是帮信罪?哪些行为可能构成帮信罪?一旦触犯又将面临怎样的法律后果?

帮信罪,全称为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是指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器托管、网络存储、通讯传输等技术支持,或者提供广告推广、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刑法规定,犯帮信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平常的行为可能触犯帮信罪。例如,出租、出借、出售银行卡和手机卡是最常见的帮信行为。2018年,在校大学生涂某通与某职业学校在校生万某玲通过兼职认识后,收购了万某玲的3套银行卡,并让其继续帮助收购银行卡。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万某玲从4名同学处收购8套新注册的银行卡提供给涂某通,这些银行卡被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法院判决二人均构成帮信罪,涂某通获刑一年四个月,并处罚金1万元;万某玲获刑十个月,并处罚金5000元。

除了买卖银行卡,为电信诈骗提供技术支持也是常见的帮信行为。2020年至2021年间,马某甲伙同马某乙利用QQ等社交软件收贩大量含登录密码、绑定手机号等信息的微信账号,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违法所得人民币7万余元。其中马某甲负责使用多个“客服”QQ号码,在多个“代理群”“商家群”内转发、反馈微信号码信息,并统计结算号码数量,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50余万元。因犯帮信罪,马某甲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帮信罪的构成需要“明知”这一主观要件。这意味着,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他人利用,不构成帮信罪。然而,司法实践中往往难以证明行为人完全不知情,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仍需提高警惕。

为了避免无意中触犯帮信罪,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不要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和各种三方支付、社交媒体账号。其次,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发现“两卡”违法行为,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最后,提高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网络上的兼职广告,特别是那些声称“零成本在家躺赚,日入千元”的广告。

帮信罪不仅危害个人,更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它为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活动提供了便利,加剧了网络犯罪的蔓延。因此,防范帮信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帮信罪的蔓延,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