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王高长恭既是宗室,又是名将,为何被北齐后主赐死?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北齐武平四年(573年)五月,一条震惊朝野的消息传来:帝国战神、皇族宗室兰陵王高长恭因意图谋反被皇上赐死,年仅32岁。这位曾数次救北齐于危难的名将,为何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高长恭,本名高肃,字长恭,是北齐宗室、名将,神武帝高欢的孙子,文襄帝高澄的第四子。他温良敦厚,貌柔心壮,音容兼美,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男之一”。高长恭的军事才能在多次战役中得到充分展现。

河清二年(563年),北周大将杨忠联合突厥攻打北齐,高长恭参与了击退突厥的作战。次年十二月的邙山之战中,高长恭更是以五百骑兵突破北周军队的包围,成功解围金墉城,威名大振。士兵们为此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广为传唱。

然而,高长恭的卓越战功和显赫家世,却为他埋下了祸根。北齐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异常激烈,高氏家族的皇帝们常常对兄弟、叔伯痛下杀手。高长恭虽然身为皇族,但也难逃猜忌。

在邙山之战后,北齐后主高纬对高长恭说:“这样冲进敌阵之中,如果不小心发生意外怎么办?”高长恭回答说:“国事就是我们的家事,在战场上我不会想到这个。”这句话本是表达忠诚,却让高纬心生猜忌。

高长恭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危险,试图通过聚敛财物来“自污”,以示自己无意谋反。然而,这种做法反而加深了皇帝对他的怀疑。高长恭的亲信尉相愿曾劝他:“您之前已经立下战功,这次依然打胜仗,声望太大,最好假托有病在家,不要再管国家的政事。”但高长恭未能成功隐退。

最终,高纬派遣使者徐之范带着一杯毒酒到兰陵王府赐死高长恭。临死前,高长恭对自己的王妃说:“我自问对国家忠贞不二,对皇帝亲如兄弟,从来没有对不起他,为何他还是不相信我,要置我于死地?”

高长恭的死,预示着北齐王朝的行将终结。四年后,北齐被北周灭掉,高氏子孙几乎全遭屠戮。高长恭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北齐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

北齐六帝,从暴政凶狠淫乱而言,素有“禽兽王朝”之称。其中北齐统治有一半的时间无法可依,也就是国家十四年没有法律,全凭个人喜恶或当天的心情判案。这种混乱的统治,最终导致了北齐的覆灭。

高长恭之死,是北齐皇室内部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北齐王朝衰落的缩影。这位才华横溢、忠心耿耿的名将,最终成为了皇室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他的悲剧,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不幸,更是北齐王朝衰落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