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到底怎么回事,要紧吗?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心脏突然“咯噔”一下,或者感觉漏跳了一拍,这种不适感可能源于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室性早搏。据统计,在普通人群中,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的发生率高达40%~75%。那么,这种现象到底有多严重?是否需要治疗?

室性早搏,顾名思义,是指起源于心室的额外心跳。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由位于右心房的窦房结控制,每分钟60~100次。而室性早搏则是心室在窦房结发出信号之前就提前收缩,这种异常的电信号会扰乱正常的心律。患者可能会感到胸口有扑动感,或者心跳突然加快或漏跳。

那么,室性早搏到底严不严重?答案是:视情况而定。对于没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偶尔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担心,也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室性早搏非常频繁,或者伴有潜在的心脏病,就需要引起重视了。

室性早搏的危险性主要取决于患者是否有结构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如果没有结构性心脏病,大多数室性早搏是低危的。但如果室性早搏数量特别多,超过总心搏数的10%,甚至15%~25%以上,就可能引起室性早搏相关性心肌病,需要治疗。

对于有结构性心脏病的患者,室性早搏可能更加危险。在急性心肌缺血后的24小时内,频发的室性早搏是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先兆。慢性心脏缺血、心肌病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并发室性早搏,也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诊断室性早搏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如果只是偶尔感到心悸,可以先做常规心电图。但如果症状频繁出现,建议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Holter),以更全面地了解早搏的情况。

治疗室性早搏的原则是: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需要治疗;无症状、数量少的可以观察。具体治疗方法包括:

  1. 改变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减少咖啡因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2. 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用于控制心律。

  3. 射频消融术: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停药的患者,可以考虑这种微创手术。

对于大多数没有结构性心脏病的人来说,室性早搏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但要注意观察,如果症状加重或出现新的不适,应及时就医。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都有助于减少室性早搏的发生。

总的来说,室性早搏并非总是需要治疗,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是要正确评估其严重性,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如果有任何疑问,最好咨询专业的心脏科医生,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