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殷商到底是不是奴隶制社会呢?这个问题古人并不关心,但在现代历史爱好者,尤其是先秦史爱好者中却引发了不少争议。
当然,
很多人受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影响,都认为夏、商、西周都是奴隶制社会。
然而,中学历史教育更多是为了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的成分较少。
所以,这种说法可以视为一种宣传话术。
1、奴隶制社会的特点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奴隶制社会的特征。
很多人会以为只要存在奴隶进行生产劳动,就可以称为奴隶制社会。
但这种认知是错误的。
原因非常简单:在中国古代史的角度来看,晚清一直有具备奴隶属性的群体存在,例如大户人家的丫鬟。
中国古代法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律》
(包括《武德律》和《永徽律》),事实上,唐朝之后的历代封建王朝在立法方面大多以《唐律》为蓝本,明清王朝也不例外。《唐律》中明确规定奴婢的地位是类比牲畜的。
而在奴隶制社会中,奴隶的社会地位就等同于牲畜。
所以,如果认为因为存在奴隶群体就属于奴隶制社会,那么晚清也是奴隶制社会。
甚至在民国时期,大户人家的丫鬟依然延续了晚清的惯例,那是否民国也是奴隶制社会呢?而判定一个社会是否属于奴隶制社会,主要依据是奴隶参与社会劳动的比例。
如果社会上的主要劳动者都是奴隶,那么可以称为奴隶制社会,反之则不行。
之所以秦汉以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不被视为奴隶制社会,原因就在于当时奴隶并不是主要的劳动力。
2、殷商情况
很多当代历史爱好者认为殷商是奴隶制社会,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
殷商存在大量的人殉现象,殷商的君主或贵族去世后,会有大量的人殉葬,其中不乏奴隶。
这种人殉传统在后世也偶尔发生,比如春秋时的秦穆公就曾让大臣殉葬,到了明朝,朱元璋更是让嫔妃殉葬成为一种制度,直到明英宗期间才宣布废止该制度。
第二, 殷商热衷于杀人祭天,而被杀者中亦包含奴隶群体。
不过,这两点只能说明殷商存在一定数量的奴隶,却无法证明殷商的主流劳动力是奴隶。
由于关于殷商的史料相对较少,与后世的王朝相比,当代历史学界对殷商历史的了解主要依赖考古和甲骨文。
这些资料无法对殷商的劳动力结构作出有效判断。
这也是殷商是否为奴隶制社会存在争议的原因之一。
3、生产力情况
不论殷商是否是奴隶制社会,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
殷商的生产力水平比之前的时代有了显著进步。
至少在殷商时期,文字已经形成了体系,并且殷商也发展出了成熟的青铜冶炼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军事。
殷商能够碾压周边部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殷商拥有青铜器武器,而许多部族在军事方面还处于石器时代。
然而,当其他部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后,殷商的霸主地位也开始动摇。
周能够取代商,也是因为周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