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传】历史上“最懒”对联:上联与下联一字不差,却成千古绝对流传至今

发布时间:2024-09-19

对联在老百姓中被称为“春联”或“对子”。
对联起源于三国时期的东吴,有着很多使用场合,最具传统的当然是春节贴的春联;结婚时用的是“庆联”;白事上使用的叫“挽联”;寿宴上用的则称为“寿联”。

春联的文化历史悠久,历史上也有许多经典的对联。
科考中对对联的考查必不可少,并占有较大比重。
因此许多名人和官员在对联方面表现出非凡智慧。
对联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横联画龙点睛,造出好对联颇为不易。
然而,明代有一副上下联相同的对联,为什么能成为千古佳作呢?

明代神奇的大文豪

徐渭是明代的一位大文豪 ,他年少时家庭败落,寄人篱下,但他被当地人称为神童。
徐渭六岁开始读书写文,年轻时便能写地契文书,临摹诗文也让人称奇。
虽然家道中落,但丝毫不影响这个神童在学业上的初期成就。

二十岁时,徐渭考中了秀才,但此后八次科举考试均未过关,最终未能考上举人。
他仕途梦想因此被迫流产。
尽管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徐渭连续二十年考举人未果,最终放弃了科举之路。
然而,他在书法、绘画、戏曲编排和军事上的天赋也不容忽视。

徐渭被后人和解缙、杨慎并称为明代三大才子之一。
他一生宦海浮沉,未能直接入仕,但他的名声却名扬四海,因此被浙江总督胡宗宪招为幕僚。
徐渭协助胡宗宪东南沿海抗倭,屡出奇谋,军事上颇有成就,同时在画画和诗文方面也取得诸多建树。
一次朋友聚会,朋友想考验他的才华,出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他对出下联。

千古名对

徐渭朋友给出的上联是:“ (hǎo) 读书不好 (hào) 读书 ”。
徐渭看到后,立刻抄写了一遍,把上联原封不动地作为下联。
这副对联的下联便成了“ (hào) 读书不好 (hǎo) 读书 ”。

朋友见状拍手称快,这副对联上下联一模一样,但并非徐渭懒惰乱对,而是通过“好”字的不同发音,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由于“好”字的多音功能,使得这副对联成为千古佳作。
上联的第一个“好”字发三声,意指年轻时读书容易;然而人通常在年轻时却不愿意学习。
下联第一个“好”字是四声,第二个好字是三声,意思是人到中年才觉书到用时方恨少,但再想学习,已无暇时间。

这副相同的对联,通过发音差异,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因此流传至今,成为教育名对。
尽管徐渭才华横溢,但他一生颠沛流离,不守礼法,生活清苦,晚年也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但凭着书法、绘画、写文的才艺,他活到七十多岁。

徐渭的这副对联之所以广为流传,不仅因其易记,更因其教育意义深远。
到了清代,对联文学快速发展,逐渐拉开近代对联文学的发展帷幕。
近代对联文化大放异彩,特别是春联文化的发展,使祝福和奋斗的佳作频繁涌现。
随着时代文化的发展,许多现代网络名词也登上了百姓的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