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风物丨喜洲火把节,难舍的乡愁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火把节的火焰,在大理喜洲的夜空中熊熊燃烧,照亮了每一个参与者的脸庞,也点燃了深藏在心底的乡愁。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不仅是白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福祉的时刻,更是一根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火把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为人熟知的是与柏洁夫人相关的传说。唐天宝年间,南诏王皮罗阁设下“笙歌召会”之局,火烧松明楼,吞并其他五诏。邓赕诏妃柏洁夫人得知丈夫遇难后,悲痛欲绝,最终投洱海殉节。白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贤良美丽的女子,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日都会举办隆重的火把节。

在喜洲,火把节有着独特的仪式和活动。大火把高达十多米,用细竹、麦秆和松明扎制而成,上面装饰着小彩旗、火把梨、火把果等,显得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是大火把顶端的巨大“升斗”,上面绘有“八仙庆寿”、“福禄寿喜”等图案,寓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竖立大火把是一项庄重而热烈的仪式。德高望重的老人会先进行敬祭,随后在唢呐锣鼓的伴奏下,青壮年们合力将大火把竖起。夜幕降临时,人们从本主庙讨来火种,由长者点燃大火把。随着火把顶端火焰熊熊燃起,鞭炮齐鸣,人群欢腾,整个广场陷入一片欢乐的海洋。

火把节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莫过于抢夺“升斗”上的“方天画戟”。这项活动不仅是力量与勇气的较量,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夺得“方天画戟”的家庭,预示着来年会有好运降临,早生贵子。这种独特的竞争机制,不仅增添了节日的趣味性,也成为维系社区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火把节更是一剂抚慰乡愁的良药。正如一位喜洲游子所言:“火把节到了,喜洲过节的情景历历在目,无尽的乡愁油然而生,对故里的眷恋涌上心头。”火把节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更是连接故乡与游子的情感纽带。

在现代社会,火把节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它成为了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中保持其文化本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喜洲的做法值得借鉴:政府提供支持和引导,但主要活动仍由民间自发组织,既保留了传统特色,又适应了时代需求。

火把节的火焰,不仅照亮了喜洲的夜空,更照亮了白族文化的未来。它是一根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点燃着未来的希望。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火把节提醒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无论未来如何,都要珍惜当下的每一刻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