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到底有多乱?自古最血腥的叛乱,又是如何被平定的?

发布时间:2024-09-18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这句诗歌颂了唐朝在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从中我们也能窥见当时唐朝的富足。 然而,这样富庶的唐朝却因安史之乱逐渐走向了衰退。
可见 安史之乱并非普通的叛乱 ,那么它究竟有多混乱?其平定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安史之乱的起因: 杨贵妃还是唐玄宗的责任

开元二十三年,李琩与杨玉环在一场由唐玄宗之女咸宜公主举办的婚宴上相识。
作为唐玄宗的儿子,李琩自然出席了这场婚礼。
而杨玉环则是由其叔父求得机会参与婚礼,因为她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需要在联姻上发挥作用。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她引起了寿王李琩的注意。

年仅十七岁的李琩暗自发誓要迎娶杨玉环,于是在婚礼结束后,他进宫告诉自己的母妃,也即当时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声情并茂地说自己非娶杨玉环不可。
武惠妃自然尊重儿子的选择,遂向唐玄宗请求赐婚。

唐玄宗深爱武惠妃,自然答应了这一请求,当年便赐婚李琩与杨玉环,婚后两人恩爱非常。
然而,好景不长,两年后,武惠妃去世,唐玄宗痛苦万分,觉得后宫众妃无人能比武惠妃,因而对朝政失去兴趣。

上奏的公文堆积成山却无人过问,朝臣们也十分焦虑,思索如何劝说唐玄宗。
最终,大臣们认为最好是找到一人替代武惠妃在唐玄宗心中的地位。
这个人是谁呢?他们在京中寻觅合适的人选时听说“寿王李琩的妃子杨玉环是京中难得的美人”,于是官员们有了想法。

一天,一位大臣上奏皇帝劝他说:“时人已去,别为了武惠妃伤身,寿王的妻子杨玉环是一等一的美人,不如召她入宫一看。”唐玄宗听完立即传召杨玉环进宫,一看到她便为之倾倒,立刻后悔当初让她嫁给李琩。
杨玉环回去后,唐玄宗开始思量如何让杨玉环名正言顺地成为自己的妃子。

有人提出让杨玉环出家再赎回来,这样杨玉环就与之前的身份做了了断,不再是李琩的妻子了。
唐玄宗听后大加赞同。
于是在公元740年,以为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杨玉环出家。
然而,这仅仅让杨玉环服从是不够的,李琩也深爱杨玉环。

五年后,唐玄宗将韦昭训的女儿嫁给李琩为妃,然后才立杨玉环为贵妃。
当时唐玄宗没有皇后,因而杨贵妃在宫中的地位相当于皇后一般。
虽然唐玄宗如愿,但得意不久,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在马嵬坡众人都认为杨玉环是祸国红颜,如果唐玄宗不下令诛杀她,军心难平。

唐玄宗叹息良久,最终听从高力士劝谏,下令赐死杨贵妃。
然而,安史之乱真是因杨玉环而起的吗?事情真相如何?安史之乱真的全因杨玉环吗?

唐玄宗任用杨国忠,为安史之乱埋下祸根

杨玉环得宠后,她的族兄杨国忠仕途一帆风顺。
他由章仇兼琼提拔,进入长安并结交杨氏家族,得到好处的杨氏姐妹在唐玄宗面前夸赞杨国忠。

借助杨玉环和杨氏姐妹的关系,杨国忠在朝中站稳了脚跟,同时不断巴结宰相李林甫。
748年,杨国忠升为度支员外郎,成为朝中的重臣。
但这远不能满足他的野心,三年后杨国忠推荐鲜于仲通为主将,攻打南诏,他却在这场战斗中完全失败。

杨国忠为了向朝廷炫耀自己的功绩,勒令鲜于仲通隐瞒失败消息,谎报军功。
之后,杨国忠不再愿意巴结李林甫,他阴谋将李林甫拉下马,自己上位。

为了壮大势力,杨国忠陷害王鉷,夺其势力。
当时唐玄宗深信杨国忠,开始疏远李林甫。
不久,李林甫去世,杨国忠便坐上了宰相之位。
然而,这并未满足他的野心,他继续作威作福,最终成为安禄山的眼中钉。

李林甫死后,安禄山不再把杨国忠放在眼里,杨国忠察觉到安禄山的野心,建议唐玄宗派人查探,但此人受贿后谎报情报,使唐玄宗误以为安禄山无反心。

杨国忠请求让安禄山进京当面解开疑惑,安禄山进宫哭诉,反咬杨国忠。
唐玄宗信以为真,不仅未惩安禄山,还提拔了他。
此后,若有人提及安禄山谋反,唐玄宗即勃然大怒。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平定

755年, 安禄山终于举兵反叛 ,自范阳起兵,声称要清除“杨国忠祸乱朝政”。

安禄山率领十五万大军向京城进发,唐朝官员惊恐不已,州县长官纷纷抛弃阵地。
唐玄宗这才意识到安禄山真的造反了,但为时已晚。
安禄山攻陷洛阳,此时唐玄宗却听信谗言,处决大将,启用哥舒翰。

唐玄宗本有潼关易守难攻的优势,但受杨国忠建议,命哥舒翰开城迎战,最终导致大败。
唐玄宗被迫带人逃往四川 ,途经马嵬坡,军队将士愤慨,将杨国忠乱刀砍死,并逼迫杨贵妃自尽。

此时京城陷入混乱,叛军烧杀抢掠,无人能救。
唐玄宗继续逃往四川,而其儿子李亨则带兵北上开始反击,取得良好战绩。

然而,李亨在灵武称帝,并将唐玄宗立为太上皇,唐玄宗的帝位丧失。
李亨起用郭子仪 ,郭子仪屡战屡胜,很快收复河北一带。
同时,河南睢阳的一位将领率军坚守十月,为平乱立下大功。

守住睢阳意味着守住江淮地区,不久安禄山也被叛军所杀,安史之乱逐渐平息。
安史之乱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战争混乱、百姓流离失所,更是朝廷内外的深重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