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南京的三座“紫金山”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紫金山下,明孝陵静静地矗立了600多年。从皇家禁地到世界文化遗产,从单一景点到综合性文化空间,明孝陵的变迁折射出紫金山与南京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也展现了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明孝陵始建于1381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这座占地170多万平方米的宏大建筑群,不仅是中国古代陵寝建筑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历史见证。2003年,明孝陵以其“独有的建筑体制、极高的历史地位、永恒的文化价值、完整的空间序列、优良的生存环境和周全的保护体系”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南京作为“四大古都”没有世界遗产的空白。

然而,明孝陵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南京博物院名誉院长龚良指出:“明孝陵集中反映了明代汉文化的制度、面貌;明孝陵的规制也影响了后来的十三陵乃至中山陵,对于历史教育的普及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文化传承的力量,使得明孝陵超越了单纯的文物价值,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重要文化纽带。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孝陵的角色也在不断演变。从皇家禁地到市民公园,从单一景点到综合性文化空间,明孝陵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与市民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正如一位退休老人所说:“我50年前就是在南京当的兵,那时候周末会和战友们来孝陵看看。当时这里还都是泥土路,石象下全是杂草,现在大变样了。”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改善上,更体现在功能的多元化上。如今的明孝陵,不仅是游客观光的热门景点,更是青少年研学的重要基地。景区推出的“相约最美石象路”等主题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游玩中学习历史、感受文化。同时,景区还积极开发文创产品,将文化“有机变现”,让游客可以把“明孝陵带回家”。

明孝陵的这种转变,正是文化经济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正如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汪东明所说:“我们坚持原真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已经从‘抢救性保护’进入到‘预防性保护’的新阶段。”这种保护理念的转变,使得明孝陵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从明孝陵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紫金山与南京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紫金山不仅是南京的“绿肺”,更是这座城市的文化之根。它见证了南京从六朝古都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变迁,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如何更好地发挥紫金山的文化价值,如何让这座“城市之山”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将是南京面临的重要课题。

紫金山下,明孝陵静静地矗立着,诉说着过去,也昭示着未来。它不仅是南京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荣,看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这,或许就是读懂南京的“紫金山”所要传达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