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人员医保标准调整,不再返款,免费医疗是否可行?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2024年1月起,中国多地开始实施新的退休人员医保政策,取消了个人账户返款。这一调整引发了人们对退休人员医疗保障的关注,也重新引发了关于免费医疗可行性的讨论。

退休人员医保标准的调整源于2021年国家医保局发布的通知,要求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共济机制。根据这一机制,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返款将按照统筹地区月人均养老金的2%左右确定,且不再调整。这意味着退休人员的医保个人账户将不再与个人养老金水平挂钩,而是实行统一标准。

以山东省为例,70岁以下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划入金额统一为100元/月,70岁以上为125元/月。这一调整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北京市、上海市基本维持原有定额划入政策,而天津市的划入金额相对较低,70岁以下为40元/月,70岁以上为50元/月。广东省深圳市则从2022年起将划入金额降至251元/月。

取消个人账户返款对退休人员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这可能导致部分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障水平下降,特别是那些原本个人账户返款较高的群体。另一方面,这一调整也有助于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减少个人账户资金的沉淀,更好地发挥医保的共济作用。

然而,取消个人账户返款并不等同于实现免费医疗。事实上,绝对意义上的全民免费医疗在全球范围内都难以实现。根据2018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的数据,即使是被视为提供免费医疗的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个人卫生支出在总卫生支出中的占比也分别达到16%和29.9%。

那么,中国是否有可能实现免费医疗呢?从理论上讲,通过税收筹资替代保险缴费,可以提高医疗保障的筹资水平,从而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提供可能。例如,英国、丹麦、瑞典等高福利国家就是通过高税收、高保障的模式来支持其医疗保障体系的。

然而,实现免费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是一个难题。完全免费的医疗服务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其次,医疗需求的无限释放可能会给财政带来巨大压力。最后,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会影响医疗保障政策的统一实施。

尽管如此,中国仍在不断推进医疗保障体系的完善。2010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5.15%,医疗机构诊疗人次达到58.2亿,比2005年增加了42%。2011年,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提高到70%左右,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

未来,中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提升保障标准,扩大受惠人群,同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正如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所言:“当前医保实际报销水平仍然偏低,保障范围也还有扩张空间,加之医疗过程中的重复检验、大处方等现象的存在,不少人依然感到医疗负担沉重。”

总的来说,取消退休人员医保个人账户返款是中国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一部分,旨在提高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和共济作用。虽然实现完全免费医疗在当前阶段可能还不现实,但通过不断完善医疗保障政策,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中国正在朝着减轻老百姓就医负担的方向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