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上常添加硼砂的2种食物,医生建议要少吃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近日,广东梅州在一次专项执法检查中发现, 8家粽子加工制作单位中有7家检出了非法添加的硼砂 ,其中3家还在现场发现了硼砂粉末。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特别是硼砂这一非法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问题。

硼砂,化学名为四硼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含水硼酸盐矿物。在化学工业领域,硼砂被广泛应用于杀虫剂、防腐剂、消毒剂、肥皂和玻璃等产品的生产中。然而,正是这种看似无害的物质,在食品领域却可能成为致命的毒药。

为什么一些不法商家要冒险在食品中添加硼砂呢?以粽子为例,硼砂的碱性有助于糯米等谷物中的淀粉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充分伸展,从而改善口感,使粽子更加爽滑、韧性强且久煮不糊。在肉丸中添加硼砂,则可以增加其弹性和保水性,使肉丸更加饱满、口感嫩滑。

然而,这种看似“改善口感”的做法,实际上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风险。 人体摄入硼砂后,会立即与胃酸反应形成硼酸。 与其他物质不同,硼砂不仅不会被人体排出,反而会在体内聚集,导致蓄积性中毒。轻度中毒可能导致皮肤黏膜、脑和肝肾损伤,引发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等症状。中等剂量中毒则可能出现红斑、循环系统障碍和昏迷等。更严重的是, 摄入1-3克硼砂就可能引起中毒,超过15克则有极大概率致死。

面对如此严重的健康威胁,我们该如何识别和避免食用含硼砂的食品呢? 对于粽子,可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正常粽子蒸煮后粽叶色泽会发黄发暗 ,而“返青粽”的粽叶会保持鲜绿色泽。其次,正常粽子煮过的水呈淡黄色,而含硼砂的粽子煮后水会泛绿。最后,品尝时,如果粽子过于透明、口感异常爽滑,就要提高警惕。

对于肉丸等其他可能添加硼砂的食品,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色泽、口感来初步判断。通常,添加了硼砂的食品会显得异常鲜亮,口感异常有韧性,久煮不烂。如果发现这些异常情况,最好选择放弃食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硼砂的危害早已被科学证实,但一些不法商家为了牟利,仍在铤而走险。这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也需要我们每个人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在选购食品时,不要过分追求“完美”的外观和口感,而是要选择正规渠道、有良好信誉的商家购买。同时,也要学会阅读食品标签,了解食品成分,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把好关。

食品安全关乎每个人的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齐心协力,才能真正构建起一道牢固的食品安全防线,让我们的餐桌更加安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