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史丨盛唐名将哥舒翰之死:君臣猜忌,导致悲剧发生

发布时间:2024-09-18

哥舒翰,是大唐盛世的名将。
甚至在唐朝,还有一首《哥舒歌》专门赞颂哥舒翰的才智与能力。
然而,哥舒翰却在晚年遭遇了不幸: 因安史之乱,他最终被叛军俘虏,并被安禄山之子杀害。
这场悲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朝君臣之间的互不信任和猜忌引发的。

1、险些被平息的安史之乱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唐朝藩镇安禄山在河东举兵造反。
当时朝廷内,杨国忠掌握大权,而他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
因此,安禄山打着讨伐“奸臣”杨国忠的旗号起兵叛乱。
由于安禄山早有准备,加上唐玄宗误判形势,导致叛军迅速攻下洛阳。

整体而言,当时唐朝依然占据优势。
因为要进攻关中,必须突破潼关。
因此,天宝十五年,唐玄宗得知安禄山反叛后,派遣哥舒翰驻守潼关。
哥舒翰作为名将,再加上潼关的天险,形势很快变得明朗:一方面,各地的勤王之师开始筹备讨伐安禄山;另一方面,安禄山知道如果无法短期内攻下潼关,他的军队将陷入困境。

当时安禄山军中士气低落:许多士兵认为造反无前途。
而安禄山也私下埋怨:不该听信煽动,起兵造反,如今连忠臣也做不成。
在这关键时刻,意外却发生了。

2、君臣的猜疑

当时,哥舒翰麾下许多部将对杨国忠十分不满。
有几位部将建议哥舒翰:安禄山名义上是铲除奸臣杨国忠,杨国忠确实可恶,我们不如发动兵谏,诛杀杨国忠,这样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将领擅自杀害丞相?尽管哥舒翰也想除掉杨国忠,但他明白:除非像北魏胡太后掌权时期,否则杀掉丞相,日后定会秋后算账。
他不愿为杨国忠牺牲自己。
但同时,他也犹豫不决:这是干掉杨国忠的绝好机会。

就在哥舒翰犹豫之际,杨国忠得知了这个消息。
他建议唐玄宗:朝廷精锐都在潼关,若潼关失守,叛军可直攻长安,不如再招募一些军队作为后备。
唐玄宗同意了杨国忠的建议,杨国忠派遣亲信杜乾运率军,以防哥舒翰突袭。

哥舒翰得知此事后,派人联系杜乾运,以商议军事为由,诱杀了杜乾运,并接管了他的军队。
这一系列操作反映了当时唐朝高层严重的君臣、将相间的猜忌。

3、哥舒翰的败亡

根据哥舒翰的战略:他的军队死守潼关,消耗安禄山军队的士气,待各地勤王军队集结,就能使安禄山军陷入溃败。
安禄山对此形势也很悲观。

但此时,杨国忠为了自身安全,对外放风称:安禄山军不堪一击,哥舒翰若主动进攻,必能重创叛军。
哥舒翰担心贸然出击会陷入安禄山的埋伏,但唐玄宗依旧坚持命其出击。

哥舒翰无奈之下,只得出兵进攻。
但安禄山已有准备,哥舒翰的突袭遭遇伏击,被俘虏,潼关也随之失守。
安禄山的被动局势得以解除,唐朝朝廷面临严峻的统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