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景点攻略,传承百年历史,坐拥海岛风光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厦门大学,这座被誉为“南方之强”的百年学府,不仅以其优美的海岛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更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传统令人神往。漫步在厦大的校园里,你会发现这里不仅是一座学府,更是一个融合了历史、文化和自然之美的独特旅游目的地。

厦大校园里的明代海防遗迹

在厦门大学的东南角,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从上弦场往东南角出发,穿过一条通往教育研究院的羊肠小道,拾阶而上,一段残垣映入眼帘。这就是明代的镇北关遗址,见证了厦门作为中国海防重镇的岁月烽烟。

这段残存的墙体长约25米,厚0.5米至0.6米,残高1.5米至1.8米。在残墙与岩石相接处有一个小拱门,门高1.9米,宽0.95米。遗址整体建筑明清风格特征明显。在拱门旁的巨石上,“镇北关”三个大字遒劲有力,落款为我国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另一侧则是著名人类学与民族学学者陈国强教授的题语:“镇北关系明代抗倭所建的白城关隘之遗址,民族英雄郑成功曾在此及城内演武场操练官兵。”

地下工作者肖炳实的红色秘密据点

在厦大的另一处角落,隐藏着一段更加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大南3号,这栋看似普通的二层小洋楼,曾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福建省委的秘密据点。

1929年秋至1931年3月底,厦大历史系教授肖炳实以教师身份作掩护,将这里开辟为省委聚会的秘密据点和与党中央的联络站。每当省委开会之时,肖炳实一家三口严格执行着任务:妻子采购食物准备与会人员的用餐,大儿子肖纯在楼外观望来往路人,而肖炳实则站岗放哨、保证会议安全。厦门大学因此成为了福建省委开展隐蔽工作、指导全省革命运动的重要基地。

厦大考古队揭秘南岛语族起源

厦门大学不仅传承着百年历史,更在探索更远古的文明。2023年,由厦大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主持的“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平潭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福建东部沿海地区最早的水稻遗存、保存完整的墓葬和人骨以及房址等,对于探索福建沿海史前文化谱系与生计方式、闽台地区早期文化交流、南岛语族的起源与扩散等重大课题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实物资料和证据。

厦大与江西的革命情缘

厦门大学与江西等地有着深厚的渊源。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许多江西籍的革命战士在厦大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肖炳实、熊德基等,他们不仅在厦大任教,更积极参与革命活动,为厦门大学赢得了“东南民主堡垒”的美誉。

今天的厦门大学,依然延续着“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优良办学传统。这里有超过200名江西籍教师,他们在祖国的东南一隅聚集成长、教书育人,为把厦大建设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着力量。

厦门大学,这座百年学府,不仅有着优美的海岛风光,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学术传统。无论是探寻历史遗迹,还是感受红色记忆,亦或是探索远古文明,这里都能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不妨亲自来此一游,感受这座学府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