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丹田内气修炼十三法,教你练出丹田气!

发布时间:2024-09-18


对练习者而言,丹田内气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根据多年的练功经验,我们总结出“丹田内气修炼法”,现简要介绍,以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行、归、坐、卧姿均可,但以坐式的平坐或盘坐为最佳。

放松身体,进入静心状态,排除杂念,静心舒气,自然呼吸。

一、寂照法
轻轻闭合口眼,保持头身正直,收颏抵腭,胸含腹沉,鼻对着脐。

静心专注于丹田的虚空,令先天之光照亮,眼目如同日月之光,赋予天地造化之力。

积聚精神生气,气聚生精,以精转化为气,以气化神,以神还虚,精气神合而为一,达到“万念俱寂,一灵独觉”。

先天真一之气自虚无而生,丹田的真阳自然发芽。

二、听息法
入静后专注于自身的呼吸气息,感受到呼吸缓缓下落,息息归根。

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均随自然。

开始时亦可注意心脏的跳动,后来逐渐扩展至空间、宇宙。

用耳根去感知鼻中气息的流动,这是第一步“听之以耳”。

正常的呼吸暗示鼻中气息无声,但我们能感知气息的一出一入,这便是第二步“听之以心”。

待到心息合一,再进一步运用“以气听气”,达到“听其自然”的境界。

更深入的状态是“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此时一切皆忘,已进入虚空的混沌之中,达成恬淡虚无的境界,真意与真息合一,这便是丹田内气。

三、胎息法
盘坐放松,神意聚焦于丹田。

呼气时意念气从丹田缓缓扩充,同时腹壁微微向外张,感受到膨胀。

吸气时意念气从腹前向后收缩,腹壁轻轻内收。

意念与呼吸相互协调,使呼吸自然流畅,逐渐调至深、长、绵、细、匀、静、实的状态。

如此呼吸轻柔,入息绵延,逐渐柔和安定,闭嘴闭鼻,气息如无,在镜前呵气不留痕迹,羽毛近鼻不见微动,气聚丹田充沛的感觉。

获得大定真定者,恰如龟蛇冬眠,能对祛病健身大有裨益。

四、扩容法
在练功中充分放松,意念与呼吸密切结合,将丹田、命门、会阴、尾闾这一区域看作一个容器,使其逐渐增大。

呼气时脐部、小腹及腰骶部向外扩张,吸气时气息归回丹田。

如此持续练习将增强丹田的活动能量,快速聚集丹田内气。

五、压气法
在意念集中指导下,呼气时将气向丹田、尾闾部发力压向,使整个下腹的气机活跃。

尾闾在丹道的训练中极为重要,必需完全放松。

此外,压气法亦可用来纠偏。

当气机往上升时,继续用意念引导将导致偏差。

这时以呼气向下压,正如引水归源,强化腹部压力,使内气充盈,真气自然滋养脏腑经络四肢百骸。

六、转圈法
可站可坐,放松入静后双手于腹前意念中抱着一个红色的火球,双手轻轻旋转以引导火球高速转动。

待两掌之间感到气球具象化后,意念将火球送入脐内,双手配合,再轻轻贴于脐部,进行丹田内气轻柔的转动练习。

七、聚散法
先天之息始于丹田,无论吸气呼气,都应以精神驱动气息,周密而运。

吸气时,气随膈肌下压至会阴止,渐渐聚集于腰骶,聚中有散,散无止境。

呼气时,承接吸气的散而继续扩散(四肢尤以手指最为明显)。

也可以在呼气时,可意念气由丹田向周围或四肢百骸扩散,身体也随之扩展。

吸气时,意念气从四周归聚于丹田。

也可以意念丹田为无边的大海,呼气时如石落水,波瞬间扩散,吸气时将丹田的内景熨平。

配合轻微提肛动作以增强实腹效果,体会真元内气的聚散变化。

八、景观法
练功入静后,意念丹田如同一个红色太阳,或金色莲花,或亮光电灯泡,光芒透彻整个腹部及全身,温暖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通过形象的生辉,意念的高度集中,丹田可在短期内聚集真阳元气。

九、微动法
放松入静后,进行丹田、尾闾部的振动、摆动或转动,同时使振波逐渐扩展到命门、脊柱、头部及全身。

然后,慢慢放松意念,逐步调整振动幅度至凝神照映,静守丹田后收功。

十、点火法
入静后,意念丹田有一团火焰,经历点火、起火、养火的过程,逐渐产生温热的状态,这便是丹田内气萌生之时。

十一、意守法
意守即将意识集中在某种感受或形象上。

意守丹田为一种强度适宜的凝神过程,具有聚心收神的效果。

道家功法中的内视、返听、系缘、守窍、执中、抱元等方法,均旨在专注一事而达到意识入虚的目的。

古人强调“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有心着相,无意落空,有意无意是功夫”。

意守要求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不即不离,勿忘勿助。

通过凝神意守,纳气归根,可以加速丹田真气的聚集。

十二、五行法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世间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的运动变化而成。

肺属金,色白;肝属木,色青;心属火,色红;脾属土,色黄;肾属水,色黑。

练功时,先意念宇宙日月精华化为“甘露”,从头顶下行贯通周身。

视线内视,意念甘露化作白色气体散于肺部。

再意念白气变为青水,自外向内滋润肝脏,透彻滋养。

再意念青水化为红气进入心脏,再变成红光,照亮全身。

再将红光收回心中,意念红光进入中脘穴内深部,化为金黄色光芒弥漫,充涌于脾胃。

接着将金颜色光向后移,化为五色之光,照耀两肾,最终将意气收摄于膀胱。

五行相生法,不仅积聚丹田真气,同时增强五脏功能。

十三、归元法
将自己的小宇宙与自然的大宇宙融合,把全身毛窍孔穴都打开,呼气时意念内气通过全身毛孔放射至广袤宇宙,尽可能地放射得更远。

吸气时意念自然宇宙的清气返回丹田,或在吸气时将意念放射向天际,呼气时催压丹田,无需用意念。

通过全身毛孔的开合,与宇宙交换各种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内外混元归一,人与自然合一。

上述方法,均为尽快练成丹田内气的具体步骤。

随着气聚丹田真阳的形成,白色光团逐渐凝聚,虚极静笃。

腹内压力的增高,丹田振动,头顶时常波动,眼前闪烁光明,耳际感受到微风,全身有酥软之感,体现内气的旺盛。

持续进行,气自会冲关,元气自尾闾入随督脉上行至百会,再降重楼至绛宫,沿任脉回流丹田。

元气与呼吸相合,吸元气入脑,呼元气归丹田,最终实现气通小周天,这是炼精化气的阶段。

功夫进一步深入,胎息发动,元气直下四肢百骸、五脏六腑,气机上下流动,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环不息,这便是气通大周天。

从此,真气充满中下二田,实现炼气化神的阶段。

当功夫纯熟后,意守转向祖窍,上中下三田通气相连,自觉通体光明,空无一物,宛如明月,恬静而生辉,炫目而明朗,化作虚空境界,与太虚融为一体,已达到炼神还虚,物我合一的境地。

不断积累功德,则成为快速见效的基础与捷径。

在练功过程中,亦需善于开拓与顿悟,深化意境,体察细微,掌握自身发展的自然规律,进而“万法归宗”,将诸法回归于“神、虚、道”的境地。

在具体修炼中,上述法门可相互结合交替使用,并需保持练功的常态化,每一空闲时刻,随时注意丹田,唯有持之以恒,总结突破,促进功能的提升,方可在实修中获得事半功倍的丹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