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城市马路很窄,我国马路却很宽!究竟哪种修建方式更合理?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马路宽度一直是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议题。近年来,人们开始关注国外大城市马路较窄而我国马路较宽的现象,引发了关于哪种修建方式更合理的讨论。

从交通角度来看,宽马路似乎能容纳更多车辆,缓解交通压力。然而,研究表明宽车道反而可能导致超速,增加交通事故风险。美国和新西兰的研究都显示,更窄的车道可以有效减少特定类型的交通事故。新西兰的一些城市甚至将双向单车道的次干路宽度设置为3米,旁边还有1.8米宽的自行车道和2米宽的中央隔离区,总宽度约12米,却能应对单向日流量超过7000辆车的情况。

相比之下,我国城市道路普遍采用较宽的车道。一二级公路的车道宽度普遍为3.75米,这是全世界最宽的车道宽度标准之一。这种做法源于我国最初制定城市道路技术标准时大量借鉴公路标准,而未进行系统研究。宽车道不仅未能有效缓解交通压力,反而增加了行人过街时间和车辆左拐弯距离,降低了直行交通流的效率。

从城市规划理念来看,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宽马路,疏路网”的模式,追求大而宽的道路。这种模式导致城市街道整体看起来很空旷,缺乏繁华感。相比之下,国外大城市如纽约、旧金山等采用的是“窄马路,密路网”的设计理念。这种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萨瓦纳城,强调不同功能区域的紧密联系,形成了高密度的道路网格。

窄马路模式的优势在于提高了道路的整体承载能力,增强了不同交通方向的承载力。街道宽度变小后,建筑物更靠近街道,增加了连续性,缩短了行人过街周期。同时,密集的路网使得更多建筑临近街道,提升了土地价值,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哪种修建方式更合理。城市道路的宽度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正如一位交通从业者所言:“道路空间,并不都应做成车道。交流如水,车与车之间,车与自行车之间,车与人之间,都需保持距离,有视距的需要,也有谈判空间的需要。”

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是倡导“窄马路,密路网”的布局理念。2016年,我国就提出要让新建城区的路网密度提高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道路面积率达到15%。这种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追求疏密得当的路网结构,以提升市民的舒适度。

总的来说,国外大城市较窄的马路和我国较宽的马路各有优缺点。未来城市道路规划应该综合考虑交通效率、安全、经济和生活品质等因素,采取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道路宽度设置。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城市道路服务于人的初衷,创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