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奥地利和德国,两个以德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却让这两个国家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德意志民族的认同感是连接奥地利和德国的重要纽带。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约有650万人口,多数奥地利人认为自己属于德意志民族。这种认同感在1938年达到了顶峰,当时纳粹德国吞并了邻国奥地利,这一事件被称为“德奥合并”(Anschluss)。
德奥合并并非偶然。早在1920年代,许多奥地利人就认为,如果没有此前奥匈帝国所占领的土地,他们的国家便在经济上无法生存。一些奥地利人希望通过恢复某种形式的帝国政权来解决此问题,另一些人则希望奥地利与德国统一。这种思潮为纳粹德国的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
然而,德奥合并的过程充满了争议。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作为总理,他一心促成奥德合并。然而,对于实现希特勒的外交政策目标,德国并未立即做好军事和外交准备。首先,希特勒和其他纳粹领导人致力于建立纳粹独裁政权。而在幕后,纳粹头目则几乎一上台就开始策划领土扩张和欧洲战争。
1934年7月,奥地利纳粹企图推翻奥地利政府。维也纳党卫军的成员控制了奥地利总理府,当时内阁正在那里开会。在此过程中,密谋者枪杀了陶尔斐斯总理。其他密谋者控制了维也纳的国家广播电台,提前宣布了政变。在维也纳之外,其他奥地利纳粹也在进行试图推翻政府的叛乱。然而,多数奥地利人仍然忠于政府。奥地利军队和警察部队迅速赶来,击败了叛乱分子。
尽管如此,纳粹德国并未放弃吞并奥地利的野心。 1938年3月11日至13日,纳粹德国最终吞并了奥地利。 这一事件标志着纳粹德国的第一次领土扩张行动,也体现了纳粹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秩序的蔑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奥地利和德国的角色紧密相连。许多奥地利人积极参与纳粹的行动,他们不仅执行纳粹政策,还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针对欧洲犹太人的大屠杀。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奥地利的纳粹化并非不可避免,某些历史因素和事件推动了这一进程。
战后,奥地利和德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奥地利在1955年通过了永久中立的宪法修正案 ,确立了其中立地位。相比之下,德国在战后经历了深刻的反思和重建。德国学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和反思,与西方学者尤其是英美学者的看法存在显著差异。
德国学者强调,德国的历史记忆不应被简单地贴上“特殊道路”的标签。他们认为,德国的历史发展道路与其他国家一样,都有其独特性。这种反思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战后的外交政策和国家认同。
今天,奥地利和德国虽然在语言和文化上仍有诸多共通之处,但在政治和外交政策上却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奥地利的中立政策与德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差异,某种程度上可以追溯到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两国不同的历史经历。
奥地利和德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即使在文化背景相近的国家之间,历史的转折点和选择也能塑造出截然不同的国家命运。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过去,更深刻地影响着两国的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