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号体系下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的安全与隐私保护策略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近日,公安部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标志着我国网络身份认证体系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一举措旨在强化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推进并规范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建设应用,加快实施网络可信身份战略。

网号体系的核心是为每个自然人提供一个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网络身份符号——网号,以及承载网号及非明文身份信息的网络身份认证凭证——网证。这一体系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首先,网号体系大大提升了网络身份认证的安全性。通过国家统一建设的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平台,用户可以自愿申领网号和网证,用于在互联网服务及有关部门、行业管理、服务中非明文登记、核验真实身份信息。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反复向各个平台提供明文的个人身份信息,有效减少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其次,网号体系极大地提高了身份认证的便捷性。用户只需通过智能手机即可证明身份,无需携带实体身份证件。在需要出示身份证进入场馆的场景中,参观者可以使用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快速通行,大大减轻了携带实体证件的负担。

更重要的是,网号体系为个人隐私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根据《征求意见稿》,公共服务平台处理个人信息不得超出为自然人提供申领网号、网证以及进行身份核验等服务所必需的范围和限度。未经自然人单独同意,公共服务平台不得擅自处理或者对外提供相关数据信息。这一规定有效防止了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和滥用。

然而,网号体系的推广也面临着如何平衡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挑战。有学者担忧,当基于真实身份的“网号”与多个互联网平台绑定使用,个体原本碎片化的网络行为有可能被集中追踪、暴露,进而约束个人言行空间。对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研究员于锐表示,用户接受或者退出国家网络身份认证服务,完全基于用户自愿。从App操作层面,国家网络身份认证App自愿下载、申领,并不会强制或强迫用户使用。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网号体系的建立对网络空间治理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李新友指出,基于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个人可实现对数据的有效确权和授权,进而形成并固化自身数据资产,以此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增值,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同时,国家网络身份认证公共服务为网络交易、在线服务等提供了更加可靠的身份验证手段,减少了因身份冒用带来的经济损失,通过提高网络诚信水平改善营商环境。

展望未来,网号体系下国家网络身份认证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在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同时,满足日益复杂的网络身份认证需求,将是未来需要持续探索和完善的课题。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网号体系将为构建更加安全、可信的网络空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