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01
前不久,博主@曹溯近观上海发布了一段视频,曝光了一家高端养老院中的生活情景。
一个不大的房间里住着四位老人,唯有91岁的王奶奶还能自理生活。
博主与王奶奶闲聊得知,她已在此居住两年,谈及生活感受时,王奶奶说: “吃了睡,睡了吃,就像坐牢一样。”
早上5点40吃早餐,10点40午餐,下午4点40晚餐,每天的饭菜差别不大。
整个养老院里,只有三位老人能在走廊里活动,大多数人只能躺在床上等待护工照顾。
博主到达时正值晚餐,他的视频记录了老人的就餐情形。
少数家属偶尔会来照顾老人吃饭,大部分情况都是由护工喂食。
视频中,一位穿红衣的老人吃饭环节让人心酸不已。
由于长期的吞咽困难,老人已经瘦成皮包骨,与刚入院时判若两人。
吃饭前,老人努力装假牙,但因身体衰弱无法成功,最后是护工帮忙安上的。
吃饭时,护工抱怨老人不爱吃饭,一勺满满的饭菜还没咽下去又塞了一勺。
老人脸上满是无奈,被博主问“是饭菜不合胃口吗”,她只能默默点头。
看到这一幕,我心中酸涩难耐。
我们总以为养老院应该是老人们开心快乐的地方,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那些躺在床上的老人,如同新生婴儿般无力,却得不到相应的关怀。
无法自理的大小便,和吃不下的饭菜从嘴角流出。
在他们身上,我仿佛看到晚年最残酷的真相:人老了,最怕失去的不是青春,而是尊严。
02
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人反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他们存钱入养老院,希望既能解决养老问题又能减轻子女负担。
但现实往往更为残忍。
前段时间,“73岁老人被养老院护工打裂眼球”的新闻冲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
这位老人住在大连,儿子杜先生长期在上海工作,为了照顾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将她送到当地一家知名养老院。
杜先生说,这家养老院主要接收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每月费用高达8000元,在大连属高收费区间。
2月19日下午,杜先生突然接到养老院电话,被告知老人换衣时被护工碰伤导致眼角出血。
经医生鉴定,老人右眼球破裂确系人为所致。
杜先生在医生建议下报警。
在警方调查中,监控显示一女护工在给老人换衣服时,老人不配合,另一男护工便冲上去打了老人几拳。
发生在如此高档养老院的这一幕,令人震惊与愤怒。
有子女依靠的老人尚且如此,那么无儿无女的老人该怎么办呢?
抖音博主“胡子说媒”曾分享过一位广州老人的真实养老经历。
这位广州老人年轻时离婚后未再婚也无子女,独自生活了数十年,亲友们都羡慕他的无忧生活。
后来老人突发脑梗,身边无人照顾,只好住进养老院。
他选择了广州一家“顶级养老院”,有独立房间和专人医护,每月最低花费8万。
他将自己房子卖掉,和存款一起支付了养老院约400万费用。
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在养老院安享晚年,但万万没想到,仅两个月,他就过世了。
后来得知,护工们摸清老人的情况后,知道他没有子女探望,态度极其恶劣。
纸尿裤满了才换,擦身时也是满嘴怨言,这样的照料让老人受尽折磨,最终悲苦离世。
活了一辈子,不论多么富有辉煌,老去时失去健康,你的命运难为自己掌控。
有子女在身边,晚年尚有依靠。
但如无子女在侧,无论你选择养老院或居家请保姆,面对的终将是人性的复杂与黑暗。
有人将养老院比作一座“江湖”,存在一种隐形“鄙视链”,其底层是无儿女的孤寡老人。
因无依无靠,只能任人摆布。
有人说: 体面地老去是最大的幸福。
但无法确定,当你老了,走不动了,能否保有尊严?
将晚年交到陌生人手中,是否可行?
养老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当你做决定时,不能理想化,必须三思而后行。
03
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我国人口最新情况:
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8亿人,占总人口19.8%,接近中度老龄化社会的20%标准。
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将成为沉重的社会化话题。
那么,老了以后该如何养老?
我认为答案有两方面:靠自己和靠儿女。
1、靠自己
倪萍在《姥姥语录》中写道:
“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老,靠来靠去你会发现,最后靠的是你自己。”
无论何时,安全感只有自己给,靠自己才最安心。
人老了,为体面地过余生,需学会给自己储蓄本钱,做到以下三点:
(1)储蓄健康
白岩松曾说:“老人的第一任务是储蓄健康,比存钱更有用。”
保持健康饮食,均衡营养,少吸烟少喝酒;
养成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良好睡眠;
坚持锻炼身体,合理运动,注意适度。
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晚年幸福生活的最大保障。
(2)储蓄金钱
俗话说:手中有钱,心中不慌。
当意外和疾病来临时,存款是抵御风险的底气。
所以,无论何时,学会存钱,为晚年留一笔存款,是最大的远见。
(3)储蓄朋友
晚年生活里,除了亲人,与你接触最多的便是朋友。
有几个知心好友,一起谈心,下棋,品茶,都是美好生活。
守住老友,老年生活不再孤单,还能在急需时伸出援手。
2、靠子女
书中常说: “再甜不过蜂蜜,再亲不过子女。”
当你老了,除了自己,儿女就是最大的依靠。
父母与子女间,除了血缘关系的联结、彼此情感寄托,还有道德和法律约束。
作为子女,当父母年华老去时,应尽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做到以下三点:
(1)多陪伴、常联系
晚年最怕无人依靠、无人诉说。
作为子女,那就要多陪伴父母,避免他们感到孤独。
定时与父母视频通话,了解他们的身心状况。
有时间就常回家看看,一起谈心、散步。
(2)定期带父母体检,关注父母健康
老了,身体难免衰退,抵抗力弱,容易生病。
作为父母,总会报喜不报忧,不想让儿女担心。
但我们不能忽视他们的健康,需定期带父母体检,早发现早预防。
(3)理解父母,尊重他们的想法
父母年纪大,很多观念已难转变。
作为子女,我们需尊重和接受他们的思想,不要强行纠正。
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少一些争执,多一些理解。
狄更斯说过:
“没有人能制造一口钟,来敲回已经逝去的时光。”
人不会永远年轻,人人都会老,这是自然规律。
然而如何老去,选择权在你手中。
养老是件未雨绸缪的事,提前铺好退路,才不会让自己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