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江姐的儿子定居美国,晚年坦言:母亲的遗愿,我只完成一半

发布时间:2024-09-16

1999年6月13日,女烈士江竹筠之子彭云携妻子易小冶,在同父异母的哥哥彭炳忠陪同下,第一次回到故乡自贡,寻觅生母的忠魂。

这位江竹筠就是烈士江姐。

那一天,自贡的民众为之激动不已,彭云一家悉心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并对外界猜测他们已加入美国籍的传闻做出正面回应:‘没有!我们不会忘记自己是烈士的后代!’作为烈士之后,彭云有着与生俱来的骄傲,也深知这份荣耀背后的血与泪。

然而,未能达成母亲的生前遗愿,成了他一生的苦楚和无奈所在。

彭云的父母彭咏梧与江竹筠,当年因革命斗争需要走到一起,起初因地下工作需假扮夫妻,在之后的合作中相爱并结婚。

之前,彭咏梧在老家云阳县已有婚约,妻子名叫谭政烈,两人还育有一个儿子,名叫彭炳忠,也就是彭云同父异母的哥哥。

‘1946年4月,母亲在成都生下了我。

1947年10月,我父母受命重返下川东组织农民暴动之前,母亲给谭妈妈写了一封信,拜托谭舅舅代为转交,将事情原委讲述得一清二楚,还将我托付给了谭妈妈,希望她能早日赶到重庆!’在彭云的回忆中,那是生母与养母唯一一次通信,两人从未见过面。

1948年2月,冒着危险,谭政烈毅然奔赴重庆,从革命同仁手中接过尚未满两周岁的彭云。

尽管谭政烈出身农妇,她在这件事上展现出的豁达胸怀,成了江竹筠此生最大的慰藉,也支撑了彭云的一生。

1948年6月,江竹筠被捕。

1949年11月,这位革命女豪杰英勇就义。

接过抚养彭云重任后将近两年时间里,谭政烈改名谭正伦,带着孩子们到处避难,只为防止彭云落入敌人之手成为逼迫江竹筠就范的筹码。

曾经,为了能把彭云带在身边,谭正伦忍痛将亲生儿子彭炳忠送进孤儿院,在她的精心照顾与严格要求下,靠着政府微薄的补贴,彭云和哥哥得以平安长大。

其实,当年被关押在渣滓洞女牢的江竹筠曾托人带出过一封诀别信,里面明确写有她对儿子彭云的期许:‘希望我儿能追寻父母的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千万不要对他娇生惯养!’

1965年,彭云以四川省高考理科状元的好成绩进入哈军工深造。

1977年,他又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研究生,随后成为首批公派留学生。

来到美国后,他取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在一所知名院校做了一年的访问教授。

1987年,回国一年多的彭云在中科院软件所从事研究工作,源于美国一家知名出版社看中了他的博士论文,便邀请他担任第一作者。

因为这个缘故,彭云再度回到美国,此后一直留在异乡工作、生活。

至于发妻易小冶,两人曾是大学同学,跟随彭云来到美国后,她也顺利考取社会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当地一家研究所工作。

如果抛开烈士之后这个身份不谈,在个人成就方面,彭云的建树堪称卓越,他也没有辜负父母及养母的期盼。

可在美国生活多年来,他面对母亲的临终期望还是感到很是惭愧。

如开篇提到的回乡祭母时的情景,彭云夫妇始终没有忘记过自己是烈士之后的身份,但对于回国奉献,彭云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难言之隐。

一方面,早在1987年,他就想回国做建设,偏偏美国强行为他授予终身教授称号,以此强留他继续在美国大学任教。

另一方面,美国的科研环境的确比祖国优越太多,出于学术研究的考虑,彭云也希望自己创造更多成就后再回国奉献。

说到底,对于未能完全达成母亲遗愿这件事,彭云多年来一直感到惭愧,正如他坦言的那样:‘母亲最后的期盼,我只做到了一半!’

令人欣慰的是,彭云的儿子彭壮壮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到北京工作,他本人还是世界数学领域的翘楚,未来必定会为国家助益良多。

彭云曾表示,退休后会回国奉献,以此弥补对母亲的愧疚,不过,他能培养出彭壮壮这样的有志青年,也是一种为国奉献的方式。